前几天上视新闻播了一件趣事,一位居民的绿化小庭院内来了一只可爱的“不速之客”。一看,原来是我镜头下的“熟客”,大家通常叫它“蜂鸟蛾”。
提起蜂鸟,大家脑海中立即会出现一个美丽的小身影。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但我们只能在屏幕上看到,只有南美的大自然才可觅真身。可近几年在网上却经常看到类似它的照片,其身影出没于我国许多地方的花草丛中。它极像蜂鸟,却完全不是同类。直到那天我外出拍摄花卉时有幸拍到它的倩影,才开始对它略知一二。在惊艳的同时,又滋生出对它及所生长环境的一些担忧。
这个美丽的小精灵叫“蜂鸟蛾”。它在取食时,和蜂鸟的样子极其相似,时而在花间急驶,时而在花前悬停。它除了比蜂鸟多出一对触须,翅膀上没有羽毛以外,无论体重、外形都与蜂鸟相近,难怪有这样一个名字。
其实,“蜂鸟蛾”也只是一类天蛾的统称,它有许多种。我拍到的这种是“咖啡透翅天蛾”,翅膀透明像蜜蜂,有一双大眼睛,身体的颜色也特别漂亮:头到背部上面草绿色、下面白色,腰到尾部分五节,分别是草绿、紫红、杏黄,如彩虹一般,末梢还有个黑色毛茸茸的“虾尾巴”——在某些地方也有叫它“小飞虾”的,如果不论颜色,它的身体形状确实也有点像虾。
大自然塑造的小精灵,真是太漂亮了!看它在花丛中优雅地穿梭,伸出长喙悬停半空采蜜,真是一种视觉享受,有时看得甚至忘了按相机快门。但当我回家查阅到它的一条相关资料,却不禁忧从中来:蜂鸟蛾,英文直译为蜂鸟鹰蛾。据专家介绍,这类对植物有害的昆虫多产于美国,原在我国很罕见。现在越来越多见,估计也和花卉植物的进口有关系。这使我自然联想到另外两种生物“水葫芦”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命运:它们也是外来物种,当初被国人像贵宾似的引进,哪想到会成为今日之患,每年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剿杀,以防泛滥成灾!这样的例子在地球上不胜枚举啊,原本美丽的生物就此演变成了“祸水”。生物何错之有?是人类将它移错了地方,脱离了自然之链,才导致如此结局。
我祈祷,但愿这美丽精灵不要成为“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