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子是粥。真正的冷子只有在小满和芒种这段时间里才可烧熬出来。
冷子制作的原料是新鲜的麦粒,而且是灌浆不久的麦粒。这时候的麦粒身子冷青,手感疲软,颜色发亮,掐开刚冒白汁。倘若用隔年的麦粒来做冷子,其汤色和味道都要比当年的差远了。先从麦地里采收回一些麦穗,揉搓出麦粒,簸箕里扬去麦屑,直接放进自家小石磨里拐磨。磨出的稠嘟嘟麦浆放进锅里,加点水,熬出的粥就是冷子。麦粒只磨三遍做出的冷子叫大冷子,麦粒磨上六七遍熬出的叫小冷子。
大冷子汤色青黑,较为冷清,喝起来寡汤沥水的,但汤里刚磨烂的麦粒吃起来,不仅肉筋,而且还带有嫩麦粒特有的甜腥。小冷子呢,汤色青黄,黏稠而富有质感,喝起来滑溜溜的,带有淡淡的水腥味。无论是大冷子还是小冷子,都必须用文火慢慢熬上半天。只有这样,麦香味儿才能被缓缓释放出来,形成冷子清爽微甜的口感。也有人喜欢将磨好的麦浆发酵半天,这才熬制成冷子,其味稍酸,后尾上扬着麦芽的清苦,口感更是清朗。
冷子本是家乡父老于青黄不接之时用以度过饥荒的稀粥,未想到竟会渐渐演变成淮北平原上独特的美食。上周五一回家,听到二婶家小石磨“呼呼”转动的声音,禁不住唾津潜溢。中午,我特意从二婶家盛来一大碗大冷子,直喝得满头大汗,却稀稀溜溜不肯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