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上海美丽风景
马少骅和萨日娜来到新锦江大酒店顶楼旋转餐厅,坐在当年小平同志坐过的餐桌上。20年前的那一晚,令锦江国际管理公司服务大师鞠志中终生难忘。时任旋转餐厅经理的他说,新锦江是当时上海最高的酒店之一,小平同志不只是来吃顿饭,而是来看一看上海的变化。看一看他3年前对上海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有没有做到。据他回忆,邓小平1991年和1994年曾先后两次来到新锦江大酒店。
这顿饭原本计划用45分钟,餐厅正好从看得见徐家汇的西北方向,向东转45度,转到面朝南浦大桥为止。“这是当时上海最精彩的夜景。”那天晚上,视野内的高楼全部开灯,小平同志看到灯火熠熠的人民广场时,感叹道“上海亮了,上海高了”,肯定了上海的建设成就。
接待过程中,还有不少令鞠志中难忘的花絮。如酒店打破了接待首长的惯例,在当晚照常对外营业;小平同志问话较多,吃得也慢,45分钟过后还有一道甜点没上,准备取消,小平同志看到水果上台时问了句“不是还有一道甜点吗?”“上甜点前的间隙,我问他,觉得今天的菜怎么样?他说,‘第一是我年轻时在法国吃的菜,你这里是第二。’我当时认为应该是第一,现在想来,小平同志说得很实事求是。以后才发现,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是很大,第二的评价已经是很大的鼓励了。”
再次为“邓小平夫妇”提供服务,新锦江还原了当年为小平同志精心烹饪的五道菜:法式冷菜、牛尾汤、焗蛤蜊、两块菲力牛排和甜品热沙勿来。鞠志中介绍,这些菜肴的食材都很普通,当年蜗牛难寻,是用蛤蜊替代的。在剧中,“邓夫人”萨日娜为“邓小平”马少骅又是剥鸡蛋又是在面包上抹黄油,而在昨天的用餐过程中,萨日娜也细心地为马少骅撕面包,场面温馨。
目睹宝钢建设成就
在南浦、杨浦两座上海最早的跨江大桥上短暂停留后,剧组一行来到了宝钢集团。宝钢集团的一名负责人说:“我们员工都是这部剧的粉丝。其中20到25集有很多镜头是关于宝钢的,看后感到非常亲切,非常骄傲,深受鼓舞。”而后,播放了一段小平同志视察宝钢的视频资料,介绍了“小平与宝钢”的渊源。1984年2月15日上午,80岁高龄的邓小平来上海视察宝钢。邓小平先后视察了一号高炉、电厂等。“对宝钢的关心,是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前期规划的一部分。”“对宝钢的视察不仅是对改革开放的检验,更是为今后的改革开放寻找方向。”当播放到小平同志用四川话在宝钢讲话时,马少骅爽朗地笑了。
“小平同志对宝钢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坚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听完宝钢负责人的介绍后,马少骅笑道:“如果拍摄之前给我们介绍一下,那拍戏时的感受就不一样了。”陈列馆内部还原了当时邓小平题词时的场景,马少骅萨日娜两人与场景中的“邓小平”合影留念后,宝钢集团还为他们送上了邓小平同志题词时的照片。看到小平同志视察时的照片,马少骅一时兴起模仿了一下。
在一号高炉前,马少骅、萨日娜与工人们热情握手。萨日娜看着壮观的高炉感叹“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参观结束后,马少骅感慨道,从关心宝钢,来宝钢,就看得出小平同志的战略眼光。他还试着用四川口音念了一下1979年9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的话:“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一天寻访结束后,马少骅不禁感叹万千,对邓小平同志更是充满了敬意,“他在我心里是活的。一个普通演员能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我感到非常荣幸。”萨日娜对上海的变化也感同身受:“我1989年离开上海,1996年回来,一回来就诧异,这是上海吗?上海的变化真是飞速。”萨日娜说:“电视剧之所以能受关注,因为全剧组成员是满怀着对老人家的敬意去拍的。”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