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以“爬格子”为乐事
我为创建社会主义晚报学还做了另两件实事,一是受中国晚协学术委员会的委托,利用担任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领导工作分管新闻研究所的方便,组织部分研究人员,主持编纂了长达120万字的《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1949~1999),并于2000年9月由文汇出版社公开出版。这个浩大工程之所以能如期顺利完成,除了编写人员的努力外,还应归功于中国晚协的高度重视,归功于各家晚报的通力配合,不啻是晚报大家庭大团结、大协作的产物。二是在担任晚协学术委员会主任(不含常务副主任期间)的10年间,通过主持每年的好新闻和赵超构新闻奖的评选活动,和其他学术委员一道,逐步总结出晚报好新闻应具备的“三特”(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晚报特色):“时代特征”是新闻的灵魂,“地方特点”是新闻的载体,“晚报特色”是新闻的个性。这就要求晚报工作者更加着力抓重大题材,报道体现时代精神的大事,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加着力捕捉展示本地风貌的独家新闻,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更加着力发扬和创新晚报处理新闻的手法,从生硬的单项灌输向柔性的互动传播转变,从而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我从小就喜欢“爬格子”(写作),以此为伴,以此为乐。但不够勤奋,在复旦任教和主持《青年报》《新民晚报》工作期间,往往以工作繁忙为由,正儿八经的写作不多,作品也少。倒是退休以后的这10余年间,笔头较为勤快,撰写的学术论文和散文随笔数量,比任职时还多。值得一提的是,高中毕业以后,我逐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除了“十年浩劫”时期一度中断以及日常实在繁忙时偶有漏记外,基本上日有所记,尤其是退休以后保持得更好,似乎每天不记点什么心里就不踏实。有时翻阅以前的日记,苦与乐、酸与甜,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一件件往事、一个个场面,如同过电影似的会在脑际一一呈现,这委实是对过往岁月的最好回忆,也是享受人生的一大乐趣。若问我已经爬了多少“格子”(字数),公开发表的恐怕不会超过400万字。而保存至今的35大本日记,以每本15万字计,估计不会少于450万字。也就是说,未公开发表的文字,要超过已经公开发表的。
就公开的“爬格子”而言,以正式著作名义问世的主要有以下几本:《新闻评论学》《我当晚报老总》(中国当代名总编名记者文库之一)《灯下走笔》《丁法章散文选》《报海拾贝》《丁法章文集》。步入新世纪以来,我主编或参与主编的书籍主要有:《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中国晚报学》《新闻工作者必读》《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等。
我今年七十有四,已步入古稀之龄的第五个年头。由于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一些职业素养或曰职业本能,诸如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情民意乃至关爱平民百姓等等,并未因年岁增长而减弱、因工作退休而消失,恰恰相反,它仍然在主宰着和延续着我的新闻人生。
多年来的新闻从业经验告诉我: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认真学习党的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把握精神实质,力求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每位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不辱使命,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和基础。正因如此,每逢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重要部署时,我总要认真阅读有关文件,联系实际消化思考,从中找出精髓所在,以便指导自己的行动。前些年,在全党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中,我通过反复阅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深感只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才能不折不扣地履行好共产党员的八项义务。我以《坚持理想信念 永葆革命青春》为题,在集团老干部学习会上作了交流,并写成了一篇5000余字的体会文章。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受到巨大鼓舞。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通过学习和思考,觉得“会议决定将科学发展观写进我们的党章,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这是最大的理论亮点”,深感“坚持党的理论基础的不断创新,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