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幸福吗?对于幸福感,不同性别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感受吗?如何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幸福的童年和花季时代?最近,这样的一系列命题,正引起申城教育界的思考。与此同时,有关“幸福”的课程也悄然出现在沪上中小学里。
运动的时候“最幸福”
在最近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两名8年级女生陈庆坤、吴美玲的课题《黄浦区初中生综合幸福感调查研究》荣获社科类一等奖。这项调查面向黄浦区内四所初中预备班到初二年级的学生,收到问卷824份。结果显示,有88%的学生的幸福感居于中点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初中男生经历的“正性情感”时间跟女生差不多,但是,男生的“负性情感”时间比女生多。这个结果似乎比通常认为的“男生更为理性,女生更为感性”的观点不太符合。男生的情绪体验不比女生少,这对他们的幸福感影响也很大。
男生经历“负性情感”的时间比女生时间长,这是否意味着对十几岁的少年来说,男生的幸福感比女生要弱一些?课题指导教师陆晓霞认为,一方面或许和小学、初中阶段整体教育环境和氛围更适合“乖巧”的女生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男生的普遍性格特点有一定关系。陆晓霞坦言,她的心理咨询室内经常引来女生一吐心事,但是,几乎从来没有男生主动来聊天的。女生在交流中往往能化解压力和不快。“男生不开心了,最常做的往往是打电脑游戏。”陆晓霞说,从这点上来看,造成男生不幸福的根源,或许在于情绪表达能力不如女生。
在回答什么要素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问题时,“健康关注”“友好关系”“利他行为”成为孩子们首选的三个要素。其中,在回答有关“健康关注”的问题时,多名调查者从同龄人的角度说出了被调查者的心声——运动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
表达能力影响情绪
陆晓霞老师近日参加了一场全区“幸福课程”教案评比大赛,课名为“幸福体验之旅”。在课堂上,她引导学生慢慢感知五官创造的神奇世界,闭上眼睛再睁眼看看,是否能说全了熟悉的教室里每一样东西;想一想,在你闻到妈妈做的饭菜的味道、闻到被子上阳光的味道,是否会不由自主地面带微笑?
2013年,黄浦区教育局提出了“文文明明幸福行——黄浦区小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不同学段的孩子们每学期都要上一定课时的”幸福课程“,涉及乐观、感恩、抗挫折、聪明学习、沟通等16个方面。
“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拥有发现幸福的能力,看到容易被忽视的美好。”陆晓霞说。她认为从调查结果来看,孩子们的情绪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有时候正是因为一言不合或者一声不吭,便造成了误会,降低了“幸福指数”。
“让孩子学会表达,老师和家长要先做出榜样。”陆晓霞强调说,比如老师情绪不佳时,不要乱发莫名之火,不如直截了当告诉学生“今天我很生气”“我对你比较担心”。家长也切忌“说教”,在指责孩子之前先识别孩子的情绪。有些人遇见烦心事,第一句话就冲着对方指责说“你让我生气”。殊不知,如果平声静气地告诉对方“我今天很生气”,效果会好很多。
还给孩子幸福童年
“孩子的幸福到底是什么?答案应该就是他们生活得开心、自由、活泼、健康。”浦东新区御桥小学三(1)班学生王思雅的妈妈徐敏说。
让每个孩子都幸福、让每个孩子都能生活在温馨的校园和家庭环境里,这是御桥小学校长张莉一直在致力的工作。张校长说:“一年级的入儿童团、二年级的入少先队、三年级的10岁生日、四年级的做科技达人、五年级的毕业典礼,许多活动我们都会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让孩子们在御小的5年都能留下难忘幸福的记忆。”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结合快乐半日活动和市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基地,学校进行了课程的顶层设计,从经典诵读、科技创新、人文艺术、体育健身、社会实践五大类中开设了中国象棋、纸艺贴画、名著芳斋、七巧拼图、石头生花、DIY串珠等50多个学生小社团。每学期初学校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社团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每周五下午学生采取“走班制”进行学习。学校还外聘市少年宫老师、民间艺人为兼职辅导员,开设特色社团课,如毽球、机器人、刨花、羽毛球正成为学校特色项目。
“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共创每个孩子的幸福童年’,在这个大前提下,学校设置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幸福童年’展开的。”张莉校长说。
分学段实施“幸福课”
据悉,上海已经有多个区县的中小学在尝试开设“幸福课”。嘉定区还列出了完备的全区性“幸福课”教育方案,并正在着手编写相关教材。
负责“幸福课”开发研究的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陆正芳介绍了即将在该区推出的“幸福课”的概貌。
■幼儿园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有比较强烈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提醒下逐渐平静下来;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和注意。
■小学帮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体会、表现一些常见的情绪:喜、乐,怒、哀、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能说出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成败,学习控制情绪的一些方法。
■初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积极处理青春期烦恼;帮助学生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提高抗压的能力,学会化压力为动力;学会共同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互帮互助;指导学生不与陌生人网聊,使用电话、QQ、微信、邮件时语言文明。
■高中帮助学生理解情绪与信念、行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分析挫折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学习正确对待挫折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表达情绪的正确态度和适当方式,培养学生乐观的积极心态。
追寻既幸福又快乐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幸福但不快乐。”这里定义的幸福显然是物质层面的,而精神层面的快乐缺失,则被认为是现在孩子的通病。在“物质幸福”与“精神不快乐”的矛盾中,孩子们艰难地成长着。现在,教育界探索的“幸福课程”,真能起到翻转的作用吗?
“现实的情况是,如果孩子感到幸福了,他的父母乃至他的家庭就会感到幸福。学校要做的,就是通过提升孩子的幸福,去给他们的家庭幸福带来正面影响。”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校长吴建国说,这几年学校来了不少国外的留学生,学校就让他们住进上海同学的家里。在小区里,有邻居看到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上学,就会问“是哪个学校”的,中国学生便自豪地报出了中职校的校名,足见一所好的学校会给孩子的幸福带来足够的正能量。如果学生不爱学校、不爱他的学习内容,他的幸福感就会无从谈起。
【相关链接】
上海引入美国“幸福”教材
上海复旦万科实验学校的刘婷婷老师最近要上一门新课《健康与幸福》,其中要教会孩子们十大生活技能。这也是闵行区中小学正在试点的一门课程,而且是引进的美国原版教材。
美国版《健康与幸福》教材是科学性和知识性兼备、可读性和操作性统一的青少年优秀读物,课程构建了一个学生成长过程需要了解并掌握的健康知识和生活技能体系,为学生在个人生存、发展、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应对策略,并教给学生为了幸福生活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生理、心理、情感准备以及社会生活能力,体现了世界教育改革强调的“教育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本教材力图教给孩子们生命、营养、疾病和健康的知识;安全、交往、适应和健身的技能;情绪调适、压力管理、团队合作和心理保健的方法;合理饮食、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生涯规划的步骤。告诉孩子们要创造性地解决生命、生活、生涯中的各种问题,教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幸福人生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据悉,《健康与幸福》中文版教材共12册,分3-8年级。各册包含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和环境健康、疾病预防、预防暴力与伤害等不同主题,融合了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教材中的十项生活技能包括:做负责任的决定,运用拒绝技能,实践健康行为,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获取健康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解决冲突,做一名健康倡导者,管理压力,运用沟通技能,设定健康目标。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