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华进口车陷入反垄断调查的大背景下,这两条可谓重磅信息的传播,无疑为“平行进口汽车”的呼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传媒称试点方案“一旦获得通过,将打开另一条进口汽车进入国内市场的通道”;水货非假货,水货也是原装正货,水货商的成本较行货商要低,故有人士将平行进口汽车比喻为进口车市场的鲶鱼,“鲶鱼效应”将打破汽车进口渠道和价格的垄断,让消费者将在进口车市场的充分竞争中获得更多实惠。
“行货”是获得跨国汽车厂商及在华总经销商授权或许可而进口的汽车,未获得跨国汽车厂商及在华总经销商授权或许可而进口的汽车,则认为是“水货”。水货汽车,实际上是指汽车的来源渠道,由于进口渠道与国内授权经销渠道相“平行”,故将水货汽车称之为“平行进口汽车”。在我国大陆,以往把“水货”视作贬义;在我国香港,“水货”是中性词,香港有水货汽车,美国、欧盟和日本等汽车市场上,汽车平行进口是法律所允许的。
平行汽车进口商,可以是汽车供应商的授权经销商,也可以是未获得汽车供应商授权的汽车销售企业。平行进口汽车概念再次被提上日程,意味着包括进口汽车在内的汽车市场体制、机制和政策的调整已到时候,《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的修改,也将水到渠成。
平行汽车进口,我们对此并不陌生。世纪之交前后几年里,有些著名品牌豪华车和知名SUV,在我国多地事故频发,甚至酿成车毁人亡惨剧,投诉不断。后来跨国汽车公司查证中发现,有的品牌豪车和越野车,是他们专为其他国家或地区提供的产品,并非供给中国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这些产品几经周转来到中国大陆,有些“水土不服”,或我国的油品难满足用车要求,或它们的轮胎不适应我国路况。出了人身伤害事故后,原产厂方往往在道义上表示一些同情,真正的索赔困难重重。《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施行后,国家监督检验和认证认可部门、公安和交管以及商务部门,加强加严进口汽车的准入管理,杜绝了平行汽车的进口。如今,我国汽车用油标准提升了,路况质量改善了,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开展汽车平行进口业务试点,未来有望将这种形式适度扩展到上海全市乃至全国有条件开展地区,让消费者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上,之所以允许汽车平行进口,除了汽车用油以及路况几乎相同,还因为他们平行进口的产品,其质量维护、维修保修等都和其他渠道相同,他们实行全球联保;我国平行渠道进口的汽车产品,由于并非是针对中国市场设计、开发和生产的原装正品汽车,跨国公司不可能像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那样,主动实施全球联保。
平行进口汽车从试点,到全面落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时间和实践检验,有好多功课要做。平行进口汽车依然要经过我国有关部门的3C认证,如路试和碰撞试验,发动机和传感器等系统要调教,电脑要汉化,从排放到性能再到其他所有方面都得达到中国的标准要求,得到VIN码验证,方可上牌。为3C认证这些众多投入所需的高昂成本,谁来担当,还都是个问题。
由于平行进口的汽车,并非是厂家专门为中国大陆市场设计制造的产品,为适应我国大陆要求,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装调整。经过改装调整的平行进口汽车,一旦出事,厂家不会也不肯承担责任;这类平行进口汽车,一般被品牌授权经销商屏蔽在免费服务范围外,进口商作为进口主体,也难以承担售后服务,难以履行汽车产品“三包”和召回义务,因为他们或无能力大笔投入,或不愿大笔投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平行汽车进口,引进若干进口车贸易商,构筑平行进口汽车的展示、体验和销售等综合性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平行进口汽车综合维修中心,抓住了“平行进口汽车”的软肋,力图破解售后服务瓶颈,这是有益尝试,值得肯定。
平行汽车进口试点,怎么保证平行进口汽车的上牌?与汽车制造商(供应商)授权或许可销售渠道怎么协调?能否获得汽车制造商(供应商)实施的“联保”?两个渠道、两种价格,市场如何规范有序运行?有保险公司有意为平行进口汽车提供服务,如何使平行进口汽车得到“三包”那样的服务?难题不少,需要破解。 特约撰稿 张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