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二战期间,希特勒纳粹政府对犹太人实施疯狂的种族屠杀,上海是当年世界上唯一对犹太难民不要求签证便可以登陆的港口。1934至1940年间,上海共收容由欧洲逃亡而来的犹太难民2万人左右。当时的中国,也正处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但在上海犹太社团和中国人民的救援下,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在上海生存了下来,并建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们与当地的中国居民和谐相处、患难与共。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加入德意日轴心国联盟。1943年夏,日本占领当局在上海虹口区建立犹太难民隔离区(Ghetto),犹太难民在这里度过了在远东最艰险的一段日子。二战结束后,这些生活在上海的犹太人绝大多数幸存下来,并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的国家。
至少1.8万余名欧洲犹太难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逃离纳粹迫害而来到上海避难,他们中约三分之二的名字如今被永久铭刻,留在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一面墙上——这一镌刻有13732位原上海犹太难民姓名的雕塑墙在今天首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落成。
“六个人”蕴含深意
“上海名单墙”用26块铜板雕刻蚀刻文字,长34米(加上雕塑37米),宽2.5米,是全球唯一一个以拯救为主题的幸存者名单纪念墙。
整个雕塑设计成中国书画卷轴样式,纪念墙“序幕”是由艺术家何宁设计、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制作的纪念雕塑:做旧的铜板上采用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犹太教徒、老年犹太妇女、中年男子和儿童以及青年男女的“六个人”形象,这分别代表信仰、苦难和爱、坚定和未来、光明和希望以及被屠杀的600万犹太人,以此提炼和表现大屠杀的主题。雕塑上半部分是飞翔的海鸥和黄浦江水,寓意着跨洋而来的犹太人生活在黄浦江畔。尾图则是象征上海人民与犹太人友谊的犹太教护板和白玉兰花。
何宁说:“我没有采用通常用于纪念遇难者的黑或者白色的大理石和花岗岩,做旧的铜板优雅而具历史沧桑感。”
“上海名单墙”中出现有不少名人,如美国卡特时期的财政部长布鲁门特尔、美国著名艺术家家彼得·马克斯等。纪念墙上还特别呈现了一些犹太难民的回忆语录,一段段简单的语句真实还原了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经历。语录中,有难民为自己辗转登上前往上海的航船而感到庆幸,将其中的艰辛归之于“运气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挽救凋零的历史
“上海名单墙”的诞生缘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前犹太难民索妮娅女士(Sonja Muehlberger)及旅美艺术家何宁的共同努力。
在2007年纪念馆成立之初,虹口区外办和纪念馆馆长陈俭就着意收集所有当时生活在上海的犹太人难民名单。纪念馆建立了一个数据库,经游客补充和多方考证,陆陆续续收集到近900个名字。而此时,大洋彼岸的何宁早已将目光聚焦在犹太民族身上,他的艺术创作内容几乎全都是和犹太民族有关的历史与现实题材,但“上海犹太人”这方面内容却始终是个空白。2002年夏,何宁得知曾经在上海生活居住过的这些“上海犹太人”要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一次重聚活动,便打算参加并且收集史料。不料,从酒店得到的消息却大大出乎何宁的预料:活动已经取消,原因是很多人去世,人数太少了。这个消息使何宁的心里充满伤感与焦虑:这一批被称作“上海犹太人”的历史见证群体正在渐渐凋零,历史或将慢慢被遗忘。后来,何宁在美国一所犹太大学图书馆的帮助下,得到了一张有5000多位上海犹太难民的名单,他希望能建立犹太难民纪念墙或纪念碑,将尽可能收集到的当年难民的姓名铭刻其上。
“这将是世上众多纪念墙中唯一一座刻有尚健在的人的姓名的纪念墙,主题是‘拯救’,是中国人民崇高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因为它的‘记忆’功能,会吸引无数中外参观者提供新的历史故事和补充信息。”何宁说。
由“上海宝宝”审定
这份1.3万多人名单的最后由索妮娅女士“审定”完成。1939年出生的索妮娅是位“上海宝宝”,她回忆说,避难上海的时候,尽管生活拮据,但是上海却给他们全家无可比拟的安全感。“我爸爸会说中国话和上海话,他常常骑自行车带着我穿过法租界去玩。爸爸妈妈后来曾经跟我说,万一有什么事,你随时可以回到上海,因为你有上海的出生证。”
战后回到德国的索妮娅致力于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的历史研究,并出版了多本著作。她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她一直向学生讲述自己1939年至1947年间的经历,讲她对上海的感觉——那常常被概括成两个字:“感激”。
“对我父母来说,在上海的这段经历十分难得。我父亲曾被关在集中营4个月,他的名字被身上刻的数字代替。之后,父亲逃到了上海。如果不是这样,我今天根本不可能在这世上有机会来讲述这段历史。”
索妮娅和大量的前流亡人士保持联系,并且定期参加国际性的上海犹太人聚会。多年来,这些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犹太人念念不忘上海——这一拯救过他们生命的地方,他们视上海为第二故乡,“上海犹太人”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中犹生死友谊的历史特殊名词。索妮娅女士在自己的专著《逃亡上海》中附了一份有1.4万余名“上海犹太人”名单。最终,经索妮娅审核,来源于三个渠道的名单合在一起,剔除其中重复和不准确的,产生了纪念墙这份13732人的名单。
记者在“上海名单墙”的最后发现了一块“留白”。纪念馆馆长陈俭说,希望今后还有更多的名字出现在这里,有更多新的信息来修正、充实和完善这份名单。“名字对经历了种种磨难的犹太人来说是如此重要,很多人在集中营中被剥夺了名字,就像我的父亲,重获名字的犹太人仿佛重生。” 索妮娅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