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走访筛查病人
根据计划,“社区失智老人关爱项目”计划实施3年,为社区居民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和老年人失智疾病的筛查,对筛查结果显示有失智疾病的老人家属开展专业培训,并按照需求为这部分老人提供各种服务。今年一季度,公众健康教育部分已经完成,下发了5000多本专业小册子,每月请华东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进社区开讲座,共有1200人次的居民参与了总共8次讲座。
今年5月起至今,项目中最困难、最关键的筛查工作启动。天山社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2.2万人,项目组从中随机抽样出5400名老人,通过下发专业的自查表进行初步筛查,最终确定230名老人有“失智症”的倾向。随后,华东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上门做进一步筛查,确定每位老人的“失智”程度,为接下来的干预做准备,目前这一工作刚刚结束。
社区关爱失智老人
筛查过程中,有一位老人的境况让吴小岭格外揪心。“那是一位80岁的老伯,去年爱人刚刚过世,处于独居状态。”吴小岭说,老人身上有典型的“失智症”症状,说话颠倒、记忆减退、不时痛哭流涕……“要知道,这位老人年轻时可是一名英文打字员,如今却连基本的生活质量都没有了,尽管请了保姆,可家里仍旧有一股粪便臭味。”
通过走访,吴小岭感到,“失智老人”亟待全社会的关怀。“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已鲜有,独居、单身、高龄老人增加,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吴小岭说,5400名老人中,一半是人户分离,家庭成员赡养老人的能力越来越弱。
项目组的下一步任务,是对照料者进行培训,依托“日托所”建立临时看护机制,依托华东医院的专家建立每月固定的医疗服务机制,依托社会组织上门提供生活照料服务。最终目标,是编织一个关爱失智老人的网络,建立“失智老人关爱社区”。
家属切莫掉以轻心
“公众对‘失智症’的认识还不够。”吴小岭说,医护人员上门筛查时,才问了几个问题,老人和家属就不耐烦了,冷言冷语,拒人于千里之外,能坦然接受自身或者家属患有“失智症”的人,并配合了解干预措施的人相对较少。
“大部分人都觉得,老人年纪大了,记忆力减退,忘关煤气,产生各种认知局限,都是正常的,不肯承认自己‘有病’。”吴小岭说,初期是治疗和预防“失智症”的关键期,如果因为观念偏差而错过了,十分可惜。
本报记者 徐轶汝
本周慈善动态
●市慈善基金会资助社会公益项目
11月1日,在第四届“上海公益伙伴日”活动期间,市慈善基金会在公益新天地园与沪上四家社会组织分别签订2014年度首批社会慈善公益项目资助协议,共出资69万元资助四个社会慈善公益项目。此次与市会签订资助协议的四个项目分别是: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播撒蓝天至爱,共享科普阳光”助困项目、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的“社区为老服务活动”安老项目、上海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中心的“兴家·兴希望”助残助学项目和上海奉贤区思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牵手同行——特殊人群关爱行动”帮教助困项目。
●上海联合影响力峰会举行
11月6日,2014上海联合影响力峰会在沪举行。峰会以“跨界联合,公益之路”为主题,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全球联合之路专项基金”主办,旨在学习借鉴国际慈善组织的先进经验,倡导本市企业界、学界、政界和社会组织跨界合作,建立“联合影响力”的慈善运行模式,更好地对接社会对于慈善事业的需求。
●浦东慈善公益联合捐举行
11月8日,第十三届浦东新区慈善公益联合捐开幕式暨“集善地”公益机构成长扶持活动举行。活动邀请40余家爱心商家、公益组织、慈善超市开展爱心义卖、慈善拍卖、公益海报展和公益服务(活动)体验等活动,展示慈善公益事业在浦东社区的发展状况。
浦东新区慈善公益联合捐活动已经成功举办12届,累计募集善款总额超过9亿元,通过实施助困、助医、助学、助残、助老等慈善公益项目,累计帮扶新区弱势群体达200万人次,成为浦东新区家喻户晓的慈善公益品牌。
●脑健康慈爱会举办禅学与脑健康讲座
中国脑健康慈爱会和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近日联合邀请国际武僧释延提师傅来沪,为中老年人举办“少林禅学功夫与脑健康的关系”讲座。释延提师傅是第34代少林弟子,师承嵩山少林寺著名方丈释永信大师。他致力于慈善事业,在新加坡留学时就是义工,参加过各类慈善活动。本报记者 徐轶汝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