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该校高一年级组正在对一份“职业倾向调查表”进行最后的完善。期中考试后,全年级200余名学生都将接受一次职业倾向调查。卢起升介绍,这份调查表按照霍兰德职业理论,将学生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常规型等六大类型。学生们将根据问卷结果分组,到感兴趣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
“我们将整合家长和校友资源,尽可能让每个同学有3个领域的考察机会,了解普通员工、领导岗位等不同角色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卢起升介绍,此举旨在帮助学生在全方位了解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聚焦兴趣所在。此外,学校也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体验,帮助其做好专业规划。
姜惠敏今年6月是复旦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毕业,9月,她成为格致中学一名地理老师。与此同时,她也和学校另外十余名青年教师一起拥有了另一个身份——“青年成长导师”。
这是格致中学今年起在奉贤校区推出的新举措,开学伊始,高一年级所有新生可按照“是否任课教师”“同性还是异性”等选项选择心仪的老师,再由学校根据学生意向,在人数上稍经调整,保证每名导师带10名左右学生。“青年成长导师”均为85后甚至90后,和班主任不同,他们扮演的更多的是“成长伙伴”和“生涯领航员”的角色。
谈到导师在生涯发展中的作用,姜惠敏颇有感触。当年,她接受调剂志愿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专业就读本科,当时的迷茫、无奈至今记忆犹新。幸运的是,大二那年,华师大推出了由著名教授领衔的“本科导师制”,经过双向选择,她和另一个男生由时任校长俞立中亲自带教。“无论俞校长多忙,每两周,他一定会和我们聊一聊近况,渐渐地,我对地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深刻认识和认同,更确定了站上三尺讲台的决心。”姜惠敏说,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她回到中学当老师,周围很多人不理解。“想清楚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俞校长的叮嘱让她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对自己的新身份,姜惠敏笑言,她希望和学生们共同成长,不仅是3年,要像俞校长一样,成为学生永久的朋友。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