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静安区育才中学的高一学生就要迎来他们的“选课日”,在这次选课中,他们将一次选完两年的课程。校长陈青云说, “走班制”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升学指导和师资储备两大难题。高中三年被分成了18个学程,一个学程为5周时间,语、数、外和体育课程贯穿于所有学程。“这些课程不仅仅是传统的数理化竞赛科目,还有大学语文、政治等。将来,课程都会显示在学生的个人成长表中,体现他的特长和个性。”陈青云说,如此一来,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不同水平层次,跨越班级和年级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走班选课对上海不少中学学校而言是一个新鲜事。已有多年经验的陈青云说,学生的学习基础、爱好专长的差异,会对教学带来不同需求,更可能带来师资紧缺、“潮汐式”选课等难题。教师的工作量可能会出现不均衡。此外,一些普通高中还可能面临一门课只有四五个人选的“窘境”。普陀区曹杨二中校长王洋说,走班之后,原本10个行政班很可能被拆成十几个班,面临的是师资的高成本。“师资本就充沛的学校教学不成问题,但一些普通中学只有2、3个班级,‘走班’后师资缺口可能会让学生最终想选的高考科目无法开课。”因此,未来,教育行政部门可能需要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比如,成立一个人才库,储备“冷门学科”的优秀教师,实现区域共享。“不过,如果出现跨校走班的情况,安全、教学质量控制都需要进行考核。”
学生究竟该如何选“语数外”之外的三门学科?学生又该如何制定自己的“走班个性课表”?多位校长表示,这不应该是学生一个人的事,学校的升学指导和生涯规划都必须跟上。在育才中学,为了让学生适应并能够选到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课程,高一的前两个学程是学校的固定课程,固定课程里会让学生把所有课程都体验一遍。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每年对学生的特长、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进行评定,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份个性化的“选课指导”。曹杨二中原本就在其德语特色班中试点个性升学指导,生涯指导办公室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多年的学习跟踪和分析后,结合德国高校特点,进行升学院校和专业的个性推荐。这学期开始,该校将逐步扩大指导范围,推广到国内高校升学。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