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 “临保食品”免费赠送
“临保食品”就是接近保质期但还未过期的食物,超市一般会将这类食物打折出售,如果销售不掉只能销毁处理。美国的一些企业觉得此举实在浪费,就将“临保食品”免费赠送给与公益组织,再分发给穷人,由此形成了“食物银行”这一公益项目。这一做法在西方有很高的普及度,比利时每年有10万穷人从“食物银行”获得免费食物。
2013年,麦德龙上海普陀店将“食物银行”概念引入中国,由于目前上海没有专门的公益组织有开展这一项目的经验,超市就直接与附近的百达养老院取得联系,定期向养老院捐赠“临保食品”,深受老人们的欢迎。
麦德龙“食物银行”项目负责人袁小姐告诉记者,经过2年的试点,麦德龙已经在上海全面推广这一项目,在与市慈善基金会的合作下,向全市6家麦德龙超市周边的敬老院定期捐赠食品。今年开始,麦德龙集团在北京复制这一模式,并计划在全国陆续推广。
“临保食品”究竟安不安全?袁小姐告诉记者,这些捐赠的食品是经过选择的,多为干货、饼干、粮油、进口水果等,虽然已经接近保质期但完全可以正常食用。为了确保安全,超市也会派专人监督受助养老院在规定时间内分发食物并让老人们食用。
老人 额外“福利”很欢迎
普陀区百达养老院是上海首家对接“食物银行”的养老院,院长茹桂英告诉记者,麦德龙超市的工作人员每周都会送来价值数千到上万元不等的食品。每到发放日,老人们都会像孩子们一样翘首等待美食,其中有不少进口食品是他们从来没有品尝过的。
茹桂英表示,“食物银行”项目并非接受捐赠那么简单,首先要公示接收到的食品种类数量,表明这是额外的“福利”,敬老院正常的伙食不会因此减少。其次要保证老人们在食品过保前食用,这并不是一份非常轻松的工作。“老人喜欢藏东西,他们拿到好吃的第一个想到的大多是留给小辈们,为了防止他们将食物藏起来导致过期,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茹桂英说,院方将食品的包装都打开后分发给老人,对于那些特别容易变质的水果,往往榨成果汁或者做成水果羹再给老人品尝。对于实在分发不完的食品,则拆散后再丢弃,以免被人捡去食用。 本报记者 李一能
记|者|点|评
资源合理分配需更多力量参与
市慈善基金会物资处负责人李凝告诉记者,慈善基金会在这一项目中主要承担为企业牵线搭桥寻找受捐养老院,并委托区分会共同监督。目前除了麦德龙集团外,也有其他一些超市卖场陆续加入这一公益项目。
在国外,“食物银行”已经从企业慈善行为发展到了市民共同参与。在超市购物时,一些顾客会多买一份食品放在超市的“食物银行筒”内,再由公益组织收集发放。本市的“食物银行”能否发展到这样的程度?李凝认为,“食物银行”这一概念刚刚进入中国,公众还比较陌生。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慈善公益项目,随着社会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日渐增加,中国的“食物银行”也会逐渐发展进步。
目前本市“食品银行”的模式大多为企业与受助单位直接对接,只能实现点对点的捐赠,覆盖面较有限。在国外,公益组织在资源的合理分配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正是中国本土化“食物银行”急需补充的一部分。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