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本月初举办的中国(上海)国际马业展览会之后,以绿色、健康、时尚、活力为主题的2012首届上海湾国际马术文化节将于10月2日在上海奉贤海湾旅游区拉开帷幕。马术表演、马队巡游、现场骑乘、名驹拍卖……这个国庆黄金周,马术正尝试与普通市民“亲密接触”。
绝大部分上海人对于马术的印象还停留在“贵族运动”上,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马术渐有“平民化”趋势。
收入仍以骑乘为主
上海目前有大大小小的马术俱乐部20多家,其中拥有50匹马以上、占地百亩左右的大型马场七八家。上海市马术协会秘书长徐根发介绍,包括广东、上海等地的马术经济都有长足发展。不过,相比北京广东等地,上海还未形成良好的马术氛围。
位于奉贤的上海松声马术俱乐部是本市规模较大的马场之一。工作人员介绍说,马术相对投入大,来自荷兰、比利时的进口马价格动辄就要50万元以上,而一匹马的口粮除了草料外还有精饲料和水果,每个月光“吃”掉的费用就要2000多元。
“当初创办马术俱乐部,凭的全是自己的爱好和一腔热血,”俱乐部董事长吴强告诉记者,包括松声在内,目前大部分民间马术俱乐部都是亏损的。不过相比5年前,俱乐部的营业收入已经翻了一番。从俱乐部的营业收入来看,骑乘收入仍占主导地位。据了解,目前上海市郊马术俱乐部每小时的骑乘费用在200元至300元左右,前来骑马的消费者以私企业主、白领居多,也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骑马。大部分客人都会在周末赶来,或为健身、或为娱乐,假日经济效应明显。
俱乐部经营者发现,如今马术教学相对于“跑跑玩玩就算了”的娱乐项目更能留住消费者,培养出固定消费群体。“今年夏天我们办了4期少儿马术夏令营,全部满员,”松声马术俱乐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马术夏令营逐渐培养起一批热爱马术的青少年。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心智和体质让孩子学习马术,而小朋友们也乐在其中。
“目前马术还是一种奢侈消费,”业内人士表示。值得期待的是,近年来喜欢和关注这一运动的人群快速增长,沪郊马场的经营状态也明显好转。
产业链延伸市场更广
记者观察 “马术产业不是引进几匹好马、拥有几名优秀运动员就能发展起来的,”吴强认为,这一产业的上下游需要拓展,而马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与赛事、旅游、展览、拍卖等有机结合起来,否则,光靠骑乘收入很难改变马术俱乐部目前普遍不盈利的状态。
在欧洲一些小镇,马术产业取得的良好经济效益,源自其先进的技术、完整的产业链、专门的组织架构、保证其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以及民众对其高认知度的支撑。而在我国,马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马术俱乐部多由一些志趣相投的马术爱好者组织成立,缺乏资本支持和商业运作,更缺少统一的交易平台。
“马术作为一项健康体育运动正蓬勃兴起,成为年轻人亲近自然的时尚活动,市场前景看好。”业内人士分析,除了马匹骑乘外,市郊一些马术俱乐部正尝试开展马匹寄养、领养等业务,未来希望能建立马匹训练和贸易的统一平台,逐步发展马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