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母”崛起
布兰科人生的大部分岁月充满暴力、血腥与罪恶。她1943年2月15日出生于哥伦比亚港口城市卡塔赫纳,3岁时随家人搬往麦德林,住进当地山区一个贫民区。
据前男友科斯比所述,布兰科11岁时就绑架小孩勒索赎金,后来赎金没到手,她开枪打死了那个来自富人区的男孩。随后,少女布兰科成了职业扒手,14岁时逃离经常打骂她的母亲,靠卖淫为生,20岁结婚。
20世纪70年代,她与第二任丈夫移民美国,定居纽约,开始从哥伦比亚走私大麻到美国。不久她发现可卡因市场“钱景”更广阔,而且可卡因比大麻好携带。1975年,她因走私可卡因遭美国联邦政府起诉,为逃避法律制裁,她回哥伦比亚避风,70年代末潜回迈阿密。在那里,她建起一个覆盖全美的贩毒网络,40多岁时平均一个月贩运300公斤可卡因进入美国。
沾满鲜血
为在可卡因市场争夺地盘,她不惜杀人。警方记录中,她是近40起谋杀的幕后黑手,但坊间盛传她手上至少200条人命。其劣迹覆盖哥伦比亚和美国佛罗里达、纽约和加利福尼亚等州,包括派人在迈阿密机场刺杀竞争对手。
负责起诉布兰科的美国助理检察长施勒辛格说,难以断定她到底杀了多少人。“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反社会者,随时随地都能杀人。谁让她不高兴了,她就杀谁;可能因为欠债,也可能对方搞砸了某单生意,或是她不喜欢对方看她的样子。”
美国毒品管制局前探员帕隆博是将布兰科绳之以法的功臣之一。他眼中的布兰科有种能“催眠人心”的魅力,“她用她的聪明迷惑你,让人忠心追随她,这种忠诚也有害怕的成分:替她干活的人都知道,她叫人去干的那些事,她自己也绝对干得出。”
凭着残酷与诡计,她在圈内“威望”日盛,有了诸多别号:“教母”、“黑寡妇”、“可卡因女牛仔”、“女首领”……也有了不少“粉丝”。科斯比说,他对布兰科的感情类似高中篮球队员崇拜迈克尔·乔丹——她是可卡因世界的“大姐大”。
最后判罚
像不少黑帮首领一样,虽罪行累累,布兰科却屡屡逃脱法律制裁。
为躲避仇家追杀和当局追捕,布兰科移居加州。1985年2月的一天,布兰科在加州被捕。因贩毒罪名,她在加州开始坐10年前就该坐的牢。1994年,她被引渡至迈阿密的迈阿密-戴德县。她面临三项一级谋杀指控,每一项都可能致她死罪,最后却因控方关键证人、也是她曾经的“盟友”牵涉进一桩与迈阿密检察机关人员相关的性丑闻而功亏一篑。检控方为了“遮丑”,与布兰科达成交易。1998年,布兰科最终获刑20年。2004年,她恢复自由。
据施勒辛格回忆,多年前对其贩毒罪的审判中,布兰科也占了很大便宜,因为其辩护律师与法官瞒着检察官达成协议,使她获得轻判。
“听说她被杀时,我真的很惊讶。我们还以为她好多年前就死了。”施勒辛格说。
最后的判罚却非来自法律。被遣返哥伦比亚后,布兰科回到麦德林养老,她的住所位于山谷里一片竹林环绕、警卫严密的高级住宅区。大厦保安告诉哥伦比亚媒体:“住在这里的人很有钱,没人知道他们是什么人,钱从哪来。这里很隐秘。”
布兰科过得很低调,上街时没有保镖随行,衣着打扮也从不炫富。她经常光顾住所附近的卡尔迪索肉食店,店内员工丝毫不知这位老主顾曾是杀人不眨眼的女毒枭。
“她的外表(比过去)变了很多,看起来很胖,”目击她被杀的证人说。他惊讶于她的仇人竟容许她平安生活了这么久,他推测原因是在她漫长的牢狱岁月中,很多仇人已经先她而死,“人们不再关注她了。”
事实证明,还是有人对她“念念不忘”,而她像普通人一样有规律的生活也让追杀者更容易找到机会。
帕隆博认为布兰科的下场在意料之中:“在这一行,所有的债最后都得清算。”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