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他接受了记者采访,话题便是他啃了近5年的“啃老族”就业硬骨头。
“断奶”要抓住最佳年龄
王群华语速快,走路快,做事也快。“5年前,我从组织人事科调到劳动科,直接和普通市民打交道,帮助不同人群实现就业。每天生活都像在打仗,但我觉得特别充实。因为就业解决好了,往往‘一家门’的事都好办了。”
王群华刚当劳动科科长时,面对的多数是“4050”人员,“他们虽然学历不高、年龄偏大,但因为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小,就业欲望比较强,所以只要能提供岗位,往往就能解决问题。”当时他还关注到,社区里有一些“小年轻”无业在家,打打游戏上上网,“很多人只要在家里待上1年就和社会脱节了。”
让王群华心焦的是,许多年轻人在失业一段时间后,压根失去了就业的欲望,而且往往眼高手低。有一名社区青年长期失业在家,家人、街道为他介绍了多份工作,他不是嫌远、就是嫌累,要么和人相处不来,没有一个做得长久。“一定要抓住年轻人就业的最佳年龄,为他们找到有职业发展空间的岗位,才能让‘啃老族’们尽快‘断奶’!”
上网也能练就求职技能
为此,王群华和他的就业援助员们决定先摸底,搞清“啃老族”的生存状况。陆家嘴地区辖区有5.5平方公里,大多数为老旧小区,有三分之一存在人户分离的现象。经过一次次上门,街道全面调查辖区内失业、无业等人员的基本情况、就业态度、就业意向、薪资期望等。
如何把“啃老族”从家里拉出来?能否根据“宅男”、“宅女”们爱上网的特点,让他们在家里就练就求职技能?为此,王群华和一家公司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了一套“就业导航快线”服务平台。年轻人只要输入基本信息,就能在网上做自我诊断,还可以看动漫模拟求职,不出家门就能接受全套就业指导服务,包括如何写简历、如何着装等。
家住崂山二村的王健原本从学校毕业后“宅”在家里,听到就业援助员介绍的导航快线网站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网上“练练手”,没想到经过网上学习后考试得了一等奖,赢得了苹果奖品的同时,也增强了就业的信心。现在他已经在一家IT公司应聘成功,还一边上班,一边进修本科学历,让全家人欣喜不已。
“掘地三尺”找就业资源
在为年轻人提供一对一针对性服务的同时,王群华也利用陆家嘴街道的社区资源,为年轻人们“掘地三尺”挖掘就业资源。
世博会期间,当他听说世博场馆在招工作人员,马上将符合条件的年轻人召集到一起,为他们提供统一的世博知识、礼仪、英语培训,然后安排大巴士将他们一起送去面试。由于事先培训准备充分,共有47人先后被世博场馆录用。世博会结束后,多数人还成为单位的正式员工。
“前几天我们听说机场免税店要招人,因为招人的人力资源公司是陆家嘴社区的两新组织,我们马上又请来公司的HR为年轻人做培训,现在第一批已经有13人被录用了!”王群华欣喜地说。
据了解,现在陆家嘴街道的应届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见习)率超过98%,每年新增1.1万个就业岗位。今年7月,街道刚刚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单位。
王群华透露,下一步,还将把所有失业无业人员信息以及就业岗位纳入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更高效适合的就业岗位。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