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里寒流来袭的日子,一样有那么多人去上博看展览。
早就查好了会展的目录,当然少不得要看赵佶的画,于是翻出一大堆的资料做功课。儿子在边上背英文,一边伸头缩脖地看那些五花八门的画谱。他问我展览里有没有苏子瞻,我愣了半天没缓过神。他告诉我,所有的古代诗人他最喜欢苏轼,因为听说古代人除了名字还有字,一般都称呼字以显尊重,所以特地查了苏轼的字。我欢呼一声搂着他一边猛亲一边问他为什么,他瞪着亮晶晶的眼看我:“你应该知道我最喜欢吃东坡肉了啊!”
不知道东坡先生听到这样的答案会是什么表情,想来以他的性情该是会大笑三声吧,毕竟他是一个为了省事连科举考试的典故都可以杜撰的家伙呢,这世上能有几个人敢这样胡来?而欧阳修、梅尧臣对他还不敢说错呢!
毕竟展览里没有苏轼,他的《黄州寒食帖》在台湾故宫里。从儋州回到大陆时低头喃喃自语的两句话,竟成了“未尽”之词:“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一定没有想到,近千年之后,他的字会去到宝岛台湾。
展览里有的是赵佶。这个副业皇帝的主业——书画,一直是好的,只是我一直搞不清他是不是为了在画上题字漂亮才创造的瘦金体。这样修长匀称、华丽灵秀又风情万种的字,这样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字,这样好看难学的字!字难学画又何尝容易,工笔画里的分染就是一支笔蘸色一支笔蘸水,不断地上色,洗掉再上色直到十多次后水痕与色彩交织成淡淡的有韵的光泽。而一遍遍洗掉后积叠而成的色彩,赵佶应该在一次次的押解中,一轮一轮的冷月里慢慢体会着“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展览上一定要看的字,应该是黄山谷,他是苏轼的学生,赵佶又是他的学生。那个好脾气的憨憨的老实人,一生相信“胸次不高,则人品不高;人品不高,则书品不高;书品不高,则俗矣”。要看看自他开始的以楷书作草,要看看老实人的不安分。
回首望,竟是师徒三代呢,徒孙亲书了《元祐奸党碑》,下了禁苏令,恨得少有的失风度。师祖始终就是那副“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爱谁谁的样子,偶尔也写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吓唬吓唬像徒弟一样的老实人!
现如今,苏轼的《黄山寒食帖》和赵佶的《欲借风霜二诗帖》挨着坐儿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庭坚在海外的字倒是会回来看看。据说有人吵吵着要重金留下它,不知确不确,要是真事儿,我不看展览先去捐款。中国人一直都相信书法所承载的是人的德行、气质、胸襟……最终的写字只是工序,这样的黄庭坚终归是我们自己才能懂得。虽说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但那是成了仙的,我是俗人,从来老师都教我在天涯的总是断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