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于黄功吾这个名字,许多人会感觉到陌生,但是提起那幅与越战相关的经典作品《战火中的女孩》(亦称为《火从天降》),恐怕无人不知。一个小女孩赤裸着身子沿着越南一号公路惊慌地奔逃,身旁还有几个惶恐万状的孩子和疑似美国兵的人物,时为美联社资深战地摄影记者的黄功吾正好抓拍到的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瞬间,而正是这幅照片,长期铭刻在全球受众的脑海中。
1951年,黄功吾出生于越南。当时,他只有19岁,22岁是那时候虚报给媒体的。他的哥哥是美联社记者,1965年,由于哥哥在采访时死在战场,他的嫂子便举荐,在其16岁那年拿起相机,成为美联社的一名战地摄影师。黄功吾后来回忆,当时是用“莱卡-M2”相机拍摄的,共拍摄了15张,从中选出那一张《战火中的女孩》。
照片上的这位女孩名叫潘金淑,生在越南南方的展鹏村。当时的实情是,1972年6月8日,在距离西贡市40公里的越南一号公路线,北越和南越军队已经在此对峙了3天。南越军队试图冲破障碍打通这条道路。南越陆军还召唤空军支援,随即两架A-37战斗机出现在空中,其中一架飞机投下了4枚常规炸弹和4枚凝固汽油弹,炸弹并未击中北越的占领地和路障,反而在南越难民聚集的高台教寺庙边上炸开,令原本躲在寺庙里的潘金淑与村民们奔跑着逃离那里。
“好烫,好烫。”多年后,潘金淑还记得当时嘴里不停地大喊。
其后的情景却是鲜见于报端的。潘金淑的这一小段奔逃,却与两位记者结缘。
当她哭着向英国独立电视台(ITV)记者克里斯多夫韦恩及黄功吾跑来时,克里斯多夫韦恩让小金淑停下来,并往她身上泼水。随后,黄功吾迅速拦下美军的吉普车,将她送到了附近的一家医疗站。在那里,他被告知这个孩子已经没得救了。他马上出示了自己的美国记者的徽章,并要求医生尽力为这个女孩治疗,直到医生答应他为小金淑治疗之后,他才匆匆赶回冲洗照片。
几天后,克里斯多夫韦恩在医院找到了潘金淑。他竭力将其转运到了西贡地区唯一一家可以治疗她这么严重烧伤的医院。但是,伤情实在太严重了,经过14个月漫长而痛苦的治疗,前后十七个大大小小的手术,潘金淑的身体才慢慢康复。但是她身上超过一半的皮肤三度烧伤,尤其是背部、颈部和手臂。疤痕和痛苦将伴随她一生。“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我在哪,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潘金淑说:“我醒来后发现自己在医院里,痛苦不堪,紧接着许多护士将我团团围住。我在极大的恐惧中醒来”
照片拍摄之后,美联社曾一度拒绝刊发,因为这在当时的主流媒体对裸体照有严格的规定。但是经验丰富的图片编辑霍斯特法斯看了这张照片后,认为可以为这幅照片打破陈规,他争辩说此照片的历史重要性足以抵消因“正面裸体”带来的发表禁忌。最终,他赢了。很快,这幅震撼人心、定格于历史的黑白照片就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1973年,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三
后来,《战火中的女孩》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尼克松当时的幕僚长霍得曼透露,当时,尼克松曾怀疑该照片的真实性。而照片上的小女孩潘金淑得以从灾难中幸存,成为证明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和越战惨绝人寰的历史证人。
这幅照片以令人震惊的纪实效果唤起了全世界人民对战争的反感,反战声此起彼伏。最后,联合国规定,不允许在战争中使用凝固汽油弹。而美国政府在1973年1月27日,与北越政府在巴黎签署停战协议,也与这种强烈的、多方面的反对有关。而在30多年后,这张照片则成为越战记忆的一部分。
苏珊·桑塔格曾经这样写道:“像1972年,占据了世界上大多数报章头版位置的照片——一个赤身裸体、刚被美国凝固汽油弹喷烧的南越儿童沿着公路跑向照相机。她张开双臂,痛得放声尖叫——在激起公众对战争的反感方面,很可能比一百小时的电视广播的暴行起作用得多。”
潘金淑小姑娘的这段际遇,既是祸又是福,既是福又是烦恼。长大后,潘金淑被送进医学院学习期间,经常被政府要求回到村里拍电影,接受采访,她显然对这种生活不满。1986年,越南政府同意让她去古巴哈瓦那大学完成学业,但需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在那里,潘金淑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一个来自越南的小伙子裴辉全。也是在那个时候,她决定彻底离开越南。1992年,潘金淑在哈瓦那结婚。他们在莫斯科度过了蜜月。在返回古巴的途中,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妇申请留在加拿大。
据丹妮斯·约翰逊为潘金淑写的传记所言,夫妇俩本来移居加拿大的多伦多默默无闻生活,谁也不知道她是当年轰动世界照片中的人物。
1995年3月,英国《星斯日邮报》披露了这则消息,又把新闻转让给多伦多的《多伦多太阳报》,她的图片被登在了该报的头版。此后,潘金淑广泛参与国际公益活动,一一拜会了当年救治过自己的医生、记者,重叙前情。1996年,美国退伍军人节,她在越战纪念碑前面发表演说:“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缔造未来的和平而努力。”
这次演讲还引发了一段趣事,一位叫约翰·普拉默的美国越战老兵声称,他是当年下令轰炸展鹏村的人,要向潘金淑致歉。随后,他们被安排了一次简短的会晤,潘金淑表示宽恕对方。加拿大电影摄制人把这次会面制作成纪录片,轰动一时。
1997年11月,潘金淑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亲善大使”,专门为世界上被虐待,被强暴和挨饿的孩子奔走。12月,她在芝加哥发起成立了一个“潘氏基金会”(KimFoundation)旨在为在战争和恐怖活动中遭受伤害的儿童提供医疗援助的经费。
时间终究会抚平战争所造成的创伤,但心灵上的创伤就不是那么容易治愈了。也许还有一种药可用?
当阴雨过后,阳光瞬间洒入,一切恢复原貌。是的,希望。愿我们这个虽然有限却具有永恒意义的世界不再有战争,不再有饥饿。
摘自2013年第7期《侨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