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记者调研中发现,一些涉黄场所经营者竟顶着“代表”“委员”等“红帽子”,个别官员甚至直接参与娱乐场所经营利润分成,或者指使亲信经营娱乐场所的“特殊服务”。
自东莞重拳“扫黄”以来,全国多地掀起“扫黄”风暴。
轰轰烈烈“扫黄”背后,一些疑问仍然待解。南京市民张荣生说:“各地公安‘扫黄’抓了不少犯罪嫌疑人,但大都只公布了数字,里面有没有公职人员,是否涉及公款消费,存不存在利益输送,这些问题都没有提及。”
也有一些网友质疑:“各地‘扫黄’问责力度不一,除了东莞问责了一些干部,其他地方怎么动静不大?”
尽管年年“扫黄”不断,但一些“黄色产业”却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黄赌毒”蔓延并非东莞一地独有,很多地方或多或少都有。
东莞市公安局负责治安的副局长卢伟琪说,部分基层公安部门认识有偏差、打击力度欠缺、没有彻底斩断酒店经营者、承包者、管理人员、出租业主及涉黄人员等一整条利益链,是致使涉黄娱乐场所卷土重来的首要原因。
从过往查处的案例来看,一些“黄色产业”背后常常闪现“保护伞”的身影。
重庆市原公安局副局长彭长健因充当娱乐场所“保护伞”被判无期徒刑。马某、王某经营的夜总会有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为了避免被公安机关查处,二人前后向彭长健行贿100多万元。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广州公安局原副局长何靖也曾为娱乐场所充当“保护伞”干预司法。
“怕曝光、不怕执法”成了一些涉黄场所经营者的常见心态。少数不法企业“花钱消灾”,个别官员左手收钱,右手撑起“保护伞”,“利益同盟”常常异变成“犯罪同盟”。
记者在一些地方调研中还发现,一些涉黄场所经营者竟顶着“代表”“委员”等“红帽子”,个别官员甚至直接参与娱乐场所经营利润分成,或者指使亲信经营娱乐场所的“特殊服务”,影响极其恶劣。
广东省公安厅厅长李春生表示,广东全省公安机关都将全面清查娱乐场所涉黄活动,而查清是否存在“保护伞”,将被作为结案标准。
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