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为残疾人放映无障碍电影被纳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自从2012年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在国泰电影院挂牌至今,全市已有15个区、16家影院每月开展一次无障碍电影放映。
向全市6.8万名持证视力残疾人推广无障碍电影,让他们用耳朵“听”懂电影,离不开一批热心人——在台前幕后为盲人翻译剧情的无障碍电影志愿者。其中,由上海广播电台主持人担任现场讲解的志愿者项目还获评“2013年度上海十大青年公益项目”。
讲解台词另外编
无障碍电影最早来自于盲人志愿者自发的“讲电影”。
2006年,从上海电影集团退休的盲人蒋鸿源偶然发现,不少盲人很想“看电影”。身为业内人士的他,萌生制作无障碍电影的想法。2007年,上海“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队志愿者王世杰在闵行区江川街道为盲人观众讲解了第一场电影《三峡好人》。为达到精准的效果,他一边看电影,一边编写台词剧本,一部片子要花十来天工夫反复推敲、逐句磨合。首次尝试成功后,王世杰等人和蒋鸿源一起活跃在社区,为盲人丰富文化生活。
2009年后,上海无障碍电影工作室成立,志愿者带着播放器,把插入手语翻译、语音讲解的无障碍电影DVD光盘送到不便出门的残疾人家中。
志愿者来做讲解
从2012年开始,“第三代无障碍电影”诞生了,盲人可以走进电影院,通过志愿者讲解,“观看”最新影片,获得专业的视听享受。最初的志愿者包括蒋鸿源、电影从业者等,后来,讲解队伍固定为上海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志愿者们还会提前温习电影,精心写作剧本,把情节描述得更清晰流畅。
去年开始,徐汇区残联推出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汇影·心听”还计划进一步深入社区、家庭,惠及更多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项目负责人顾忠曾是一名手语翻译,他看到一部分盲人行动不便,无法走进影院,萌生制作光盘送影上门的想法。最近,他请来徐汇区电视台的主持人、编辑做志愿者,熬了两个通宵,写剧本,配音录制,后期制作,做出第一部无障碍电影光盘,计划3个月内在徐家汇街道和长桥街道向盲人和聋人播放15场,今后还希望与视频网站对接,上网放映,方便更多残疾人足不出户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