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前轰动的案件
事情还得先回顾一下当时的过程。
2007年2月12日起,杭萧钢构(600477)突然爆发,股价连续3个涨停。2月15日,公司在股价异动公告中承认:“正与有关业主洽谈一海外建设项目,该意向项目整体涉及总金额折合人民币约300亿元,建设周期大致在两年左右。若公司参与该项目,将会对2007年业绩产生较大幅度增长。”对杭萧钢构而言,300亿合同若能在两年内完成,业绩将爆发式增长。
3月12日,杭萧钢构详细公告了总额为344亿元人民币的安哥拉住宅项目合同。公司股价顺势扶摇直上,截至4月3日连续12个交易日涨停,股价自4.14元暴涨至13.01元,涨幅逾200%。
杭萧钢构成为当时的市场焦点,但同时,市场也提出了质疑,质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对大单真实性,对这家小公司能否承接如此大单表示怀疑;二是质疑信息披露,因为公司领导在内部会议披露过这个信息,但发布公告比较晚;第三,怀疑有内幕交易,因为在公司发布公告之前,股价已经出现涨停板,且下单集中于公司附近的几个证券营业部。
2007年4月,因股价异动杭萧钢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质疑的问题都一一暴露了。这个所谓大单,最后是不了了之,并没有实施,当然,公司的业绩也没有大幅增长,股价也跌回原地,目前的股价低于4元。而信息披露违规与内幕交易问题都存在,2007年5月,时任证代罗高峰因涉嫌泄露内幕消息,前任证代陈玉兴以及与他合作炒股的王向东因涉嫌内幕交易被公安机关逮捕。随后,法院判处三人有期徒刑,并对4037万元内幕交易所得处以“没一罚一”。此外,杭萧钢构安哥拉项目构成虚假陈述,证监会已对公司及董事长单银木、时任总裁周金法等当事人处以共计70万元罚款。
2 聊天泄露内幕信息
近日,证监会网站披露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签署的时间是:2013年12月12日,内容则涉及杭萧钢构的内幕交易。
据证监会披露,从2006年11月起,杭萧钢构开始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接触,商讨安哥拉住宅项目合作事项。2007年1月中旬,杭萧钢构与中基公司开始正式谈判。1月底,杭萧钢构董事长让时任总裁周某负责“安哥拉公房住宅项目”。2007年2月3日至2月8日,周某先后去南宁、深圳、香港等地洽谈该项目。
谈判期间,周某曾告诉过妻子谢霞琴正在和香港谈一个大项目,如果这个合同做成的话,他就可以轻松一点了。周某在谢霞琴询问杭萧钢构公司情况时,让谢霞琴不要管这些,同时反对谢霞琴买卖股票,更反对买卖本公司股票。
在周某出差期间,谢霞琴聊天时告诉“闺蜜”樊某:“周某代表杭萧钢构谈一个合同,而且出去这么长时间,一定会很重要,且与香港有关;如果这个合同谈下来,杭萧钢构接下来几年的日子就蛮好过了,而且公司会有利润,杭萧钢构的股票价格可能会上涨,我们是否去买点(指买杭萧钢构股票)赚点钱。”
随后一两天内,樊某将该消息告诉了前夫吴伟,身为职业股民的吴伟追问消息来源,樊某说是谢霞琴告知的。吴伟知道谢霞琴的丈夫在杭萧钢构工作,因此认为消息可信度高,开始关注杭萧钢构股票。
3 内幕交易获利百万
2007年2月9日,周某回到杭州后,谢霞琴在吃早饭时通过询问了解到杭萧钢构洽谈上述重大合同的人,包括董事长单某等全部回来了,进一步确信这是个利好消息,并准备开户买入股票。
2月9日下午,谢霞琴打电话给吴伟询问开户事宜,表示要买入“杭萧钢构”;同时告诉吴伟杭萧钢构有个大项目要签订。吴伟听到该消息后,开始大量买入杭萧钢构股票。吴伟的手机通话记录显示,2007年2月9日13点37分25秒和13点44分20秒时,谢霞琴使用住所地固定电话两次拨打吴伟手机,两次通话时长分别为282秒和149秒。
2007年2月12日起,杭萧钢构突然爆发,股价连续3个涨停,随后公司公告披露了大单信息,导致股价继续大幅上涨。2月12日,谢霞琴借用其嫂身份证在营业部开立了资金及股票账户,这也是吴伟所在的营业部。2月14日,该账户委托买入杭萧钢构18.07万股,由于当天股票已经封涨停,直至收盘都未能成交。不过,谢霞琴已于前一日从吴伟处“购得”10万股公司股票。2月13日,谢霞琴到吴伟的大户室表示要买入“杭萧钢构”,吴伟告诉她股票已经涨停了,买不进。后吴伟表示将其当日买的10万股以每股5元的价格转让给谢霞琴,盈亏由谢自负,同时谢霞琴从其控制的嫂子银行账户划出50万元至吴伟账户。
截至2007年3月16日,吴伟账户买入的杭萧钢构盈利798.42万元,扣除转让给谢霞琴10万股的盈利50万元,吴伟账户盈利748.42万元。3月16日,谢霞琴表示将其拥有的10万股卖掉,吴伟代其卖出后,将50万元盈利汇至谢霞琴告知的嫂子银行账户。
2007年9月,吴伟和谢霞琴已分别向公安机关主动上缴违法所得800万元、50万元。
证监会认定,吴伟的行为构成内幕交易,谢霞琴的行为构成泄露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决定对吴伟和谢霞琴的违法所得748.42万元及50万元进行“没一罚一”处分。
虽然这个内幕交易罚单7年后才出现,但也说明法网恢恢,违法者最终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本报记者 连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