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启动IPO以来,在一路磕磕碰碰之中,第一波IPO总算将48个股票发出去并且上市了,从第一波新股走势来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几个现象:第一,所有新股得以爆炒,开盘首日上涨44%停牌似乎成了常态,近一半左右股票在接下来的交易日中连续拉涨停板,个别的连拉10个涨停板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第二、参与一级市场的人收益丰厚,大块吃肉的网下申购的机构是赚得最多的,跟着喝汤的个人中签者收益也不错,初步估算,上市首日抛出者在第一波IPO中平均可赚总资金的3%左右,新股留到现在抛的,约可赚8%左右,具体收益率看各人的水平了。如此丰厚的收益超出那些打新股者的预期,仅仅只有一个月,就获得这样的收益,在新股发行的历史上还真是罕见。
首轮IPO之所以在二级市场能让投资者获得如此收益,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发行中遏制了高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的“三高”现象,在发行中管理层屡屡出手,既推出“补丁”规则,又叫停了一些公司的发行,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进行的,发行价低了,新股上市后的空间也就大了,这是一个基本的要素,但对什么是合理的定价,实际上管理层也是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或者说管理层对股票的定价没有市场感觉。比较典型的个股是那个主营电源的易事特,发行价18.40元,上市以来连续涨停,现在的股价已经达到了62元,而上市后如此非理性的走势,管理层竟然表示,经过核查,未发现有操纵股价的违规现象,对市场的管理如此的随意,这也是罕见的。其次,那些新股上市公司玩的套路依然是小盘发行、上市炒作、高比例扩股的股份拆细的游戏,那个上市才9天的光环新网,发行价38.30元,上市后炒高到90元,然后推出10转10的方案,现在上市公司的聪明才智全用到这种财技上去了,那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通过股票上市完成个人的“创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现在大家恶炒一把,哪管明天洪水滔天,到最后只能是再套住一大批人,二级市场的中小投资者为此买单。
第一波IPO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再回到本文的开头,那个股票注册制到底还要不要搞,本周的舆论也出现了一些波折,先是有媒体报道,管理层表示注册制要暂缓,现在不具备这个条件,再是证监会表示报道有误,推行注册制方向不变,说是这么说,关键还是要看怎么做。中国股市20多年来,实行过新股发行的额度制、审批制、核准制,实际上实施的都是审批制,不拿到证监会那个批文,你能发行股票?名称叫什么并不重要,关键还是要看结果,严查了一年多的IPO,开闸后都还有那么多问题,要实行注册制,恐怕还早了吧!应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