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仰诚,今年68岁,上海爱乐手风琴乐团团长,从事手风琴教育事业50多年,得过大大小小50多个奖项。这50多年,按范仰诚的总结,只有7个字:四代同堂“乐”融融——“乐”,一是指音乐;二是指快乐。
范仰诚已故的父亲范正国是建国以来首个群众歌咏组织——扬子江合唱团的创建人,今年94岁的母亲陈皙曾担任中学音乐教师。范仰诚在把夫人滕小华从医疗岗位“发展”到“手风琴同行”的同时,把女儿范骊也培养成了手风琴和钢琴手。今年还不满2岁的外孙女胡彦玥,还在牙牙学语,就爱趴在手风琴上,“帮”外公按琴键……一家四代都是爱乐人。
儿时爱上手风琴
范仰诚对父亲早年参与进步音乐活动的了解,是通过音乐史学家田沛泽的回忆文章。文章中提及范正国因为“八·一三事变”后,出于爱国主义情怀,组织12人的歌咏队,到伤兵医院、难民收容所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慰劳伤兵歌》等歌曲。范正国还受作曲家陈歌辛邀请,筹建半公开合唱团“实验音乐社”。1948年,他因组织、传唱进步歌曲而遭国民党逮捕。新中国成立后,范正国组建的“扬子江合唱团”在首届歌咏竞赛中夺得一等奖……
儿时,家中往来音乐家无数。一天,父亲带回一架手风琴,成为范仰诚的“玩伴”,就这样他慢慢自学成才。当他的学籍还在某中学时,就独自考上了上音附中作曲专业。校方发现他的档案还在某中学,便提出疑问——按规则,他只能回到原来的中学。此时,如果家长出面处理,是可以继续其音乐生涯的,可是忙碌的父亲根本无暇顾及。所以,范仰诚以后的第一职业最终成了丝织厂工会主席。
忙到晚饭无法吃
从1959年帮助上海首个少年宫建立合唱队并负责伴奏后,范仰诚的每个夜晚都奉献给了手风琴教育,如今已是“上海手风琴业余教育第一人”。1968年起,他帮助静安区少年宫成立手风琴组。上世纪80年代起为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组建手风琴队,并在1989年获得“上海市少年儿童唱好歌暨第八届布谷鸟音乐节特等奖”。夫人滕小华嗔怪道:“他每晚别说吃晚饭,就连吃点心的时间都没有,有时直接喝点自来水,有几次当晚就拉肚子了。”
1990年起,他先后成为上海音协手风琴专委会秘书长、副会长。自此,他的生活从“自己拉”——“教学生”,到开始“组织活动”的“第三个层次”了。1997年香港回归,他组织了1997名手风琴手集体演出。徐浦大桥通车,他又邀请了千名手风琴手在桥上祝贺演出。从2001年起至今连续13年,他组队参加中德青少年艺术节,并使得中国的手风琴队伍从上海,扩展到洛阳等多个城市,而德国也增加到4支手风琴队伍参与。他还组织培训手风琴师资力量,每年举办学习交流和研讨……
向往队伍再壮大
人手不够,他把原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妻子也发展成手风琴教师。对此,滕小华还“吐槽”:“40多年前谈恋爱,两人分别去上公共厕所。结果,他脑子里想的都是手风琴,就一个人走掉了,忘记我了哟!”如今,滕小华更“胜任”教幼儿拉手风琴:“我跟孩子讲,一拍就是一块饼干,半拍就是半块饼干。你吃一块饼干快,还是吃半块饼干快啊?”小朋友就立刻懂了。
范仰诚对当年父亲无暇处理自己继续上音附中学业的“心结”早就释怀了——因为,他自己走的道路和父亲一模一样。“一个人能有兴趣爱好,并取得成绩,就很满足了。展演成功,能有更多校长表示要开手风琴课,壮大手风琴手的队伍——这就是我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