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又名石刁柏、龙须菜,多年生宿根草本。我们所食用的部分是春天从地下茎抽出的嫩茎,这是绿芦笋;绿芦笋经培土软化后便成为白芦笋。中国人通常吃绿芦笋,白芦笋用来做罐头食品。
芦笋分布于南欧、中欧、中国、阿纳托利亚(土耳其亚洲部分)、西伯利亚西部、北非以及北美和南美某些地方。今天,在中欧气候温暖的堤坝、路边、小丘及草地上仍能发现野生的芦笋。人类认识芦笋的历史可上溯到四五千年以前,但古人把(野)芦笋看成是一种草药,古希腊的医生认为芦笋有利尿、通便(致泻)和治黄疸作用;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在其文献中也提到过芦笋。芦笋曾经被当时的官方定为药物,芦笋的种子被作为咖啡的代用品,一直流传到19世纪。
我国栽培芦笋始于清代,约有100多年历史。19世纪末以前,人们只知道绿芦笋,由于绿芦笋暴露在地上,可以形成较多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其他天然色素,维生素C及矿物质的含量也远远大于白芦笋,而且少有筋络,基本上可以不削皮。芦笋富含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的含量很高。又由于所含的天门冬素及大量的钾,故芦笋有利尿功能。
芦笋的纤维柔嫩、质地松脆、吃口鲜香,白芦笋有糯性,能引起食欲、增进营养、提高免疫力,是地道的保健蔬菜,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排在“世界十大蔬菜”之首。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完全符合现代营养学对保健食品的定位。
我国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的风陵渡被称为“中国芦笋之乡”,每年春天在那里要举行熙熙攘攘的芦笋节。德国的施洛本豪森有一个“欧洲芦笋博物馆”,因为该地也是德国的芦笋之乡,之前已经建立了巴伐利亚芦笋种植中心和德国芦笋博物馆。欧洲芦笋博物馆利用施洛本豪森市原先古城墙上的一个城楼建成(该城楼曾经是一个监狱)。博物馆的一楼陈列了有关芦笋的历史和种植的丰富资料和实物,包括像草药典籍和铜版画之类的植物学和艺术方面的珍品。有一部电影短片形象而有趣地介绍了芦笋作为蔬菜和药物的起源、发展和意义。二楼展厅名为“吃芦笋”,这里收藏了以前人们吃芦笋用的珍贵餐具,包括一位俄国宫廷宝石匠制作的芦笋夹。施洛本豪森所产之芦笋过去只有宫廷和诸侯吃得起,从保留下来的一本1856年的宫廷园艺师的账册可以看到,每星期要为桑迪埃尔伯爵往慕尼黑提供60支上等芦笋。如今,施洛本豪森已获得欧盟颁发的“受保护商品产地”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