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目标分3个“层次”
有专家将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分为3个“层次”:
■理想治疗终点即达到表面抗原转阴甚至出现表面抗体,即俗称的“澳抗”转阴,也被认为属“临床治愈”;
■满意治疗终点即实现e抗原转阴;
■最基本的治疗终点即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将病毒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实现“持久免疫控制”
北京地坛医院肝炎一科主任谢尧教授在会上分享的一项针对中国患者的研究表明:中国慢性乙肝患者更能从长效干扰素(PEGIFNa—2a)治疗中获益,达到“理想治疗终点”。
研究显示,对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俗称“小三阳”)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治疗一年至一年半,停药一年后的应答率(即实现“最基本的治疗终点”,将病毒维持在检测线以下)的比例为66%;同时实现表面抗原清除(即达到“理想治疗终点”)的比例为25%。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疗效,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长效干扰素的治疗方式能够使中国患者受益。”谢教授解释说,实现e抗原血清转换,是评估慢性乙肝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志,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持久免疫控制,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实现持久免疫控制的患者可以长期停药,病情不复发,降低肝硬化和肝癌风险,并有望出现表面抗原清除,表示这些患者彻底摆脱慢性乙肝的帽子,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乙肝“首选治疗方案”
另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对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俗称“大三阳”)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治疗一年结束后随访一年,获得e抗原血清转换(即达到“治疗满意终点”)的比例为42%。相比较于患者接受2—5年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e抗原血清转换有比例则不足30%,且一旦停药,超过50%将会复发。
据此,谢尧教授说,在临床上,年轻、初治、病毒载量低的慢性乙肝患者,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是干扰素治疗的“优势患者”,应该首选长效干扰素进行治疗,有望在有限的疗程内实现持久免疫控制,争取乙肝治疗“博弈”之战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