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措施抑制炒新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着重抑制炒作新股,特别是对于新股上市首日的监管力度之大,可谓史无前例。20年来,恶炒新股已经成为一个顽疾,特别是小盘股,不管发行价是高还是低,上市首日一批炒手必要炒作,由此也成就了“新股不败”的神话,因此,要抑制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首先要抑制新股的炒作。只有新股上市首日不再恶炒,新股的风险才会充分显现出来,倒逼新股发行价降低。
沪深交易所今年以来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换手率超过50%临时停牌、较开盘价上涨或下跌10%临时停牌等等,对一些炒手账户也采取针对性措施,出台了新股上市初期异常交易行为监控指引,包括申报数量占新股实际上市流通量0.2%等多种情况都属于异常交易行为,成为重点监管对象,由此大大限制了炒手的炒作,因此,今年以来新股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出现了很大变化。
收益降低风险增大
今年至今共上市102只新股,这102只新股平均发行价为18.74元,上市首日平均收盘价21.91元,平均涨幅只有16.92%,可以说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处于历史最低期。
其中,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的新股有29只,占上市新股的比例为28.43%。从上涨的股票看,上市首日涨幅翻倍的只有1只,就是宏昌电子,上市首日涨幅为137.78%,涨幅在50%以上的有17只,占比为16.66%,涨幅超过30%的也不过27只,占比为26%,46只新股涨幅在30%以下。
综合这些数据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就是“打新”风险增大,收益降低,接近三成的新股破发,而能够获得较高收益的新股(涨幅超过50%)只有16.66%,风险与收益已经不对等。
显然,今年以来的新股已经完全没有暴利,成为一个风险不低,收益不高的普通投资产品。
新政实施后涨幅更小
新股涨幅缩小,主要是因为二级市场的炒作新股受到极大抑制,在不断的提醒与一系列措施作用下,参与炒新的人显著减少,导致新股上市价格一路走低。特别是5月25日开始上市的新股,是实施IPO新政的新股,由于基金等机构网下认购的新股可以同步上市,增加了新股供应量,更使得上市首日价格受到抑制。
5月25日至今有24只新股上市,这24只新股平均发行价为16.04元,上市首日平均收盘价只有17.39元,平均涨幅只有8.4%,比之前新股收益率更低。其中,破发新股有8只,破发比例高达33%。
很显然,增加新股上市首日供应量,抑制炒作新股,这些综合措施已经起到较好的效果,虽然新股发行价和发行市盈率目前已经大幅下降,比去年上半年下降了近四成,但是,疯狂炒作新股的势头反而降温了,上市首日平均涨幅成为历史上最小的时期。可以说,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抑制炒新是成功的,无论是新股发行价、发行市盈率,还是新股涨幅都大幅下降,新股终于回归理性,如果这种势头能够持续下去,那么,20年来的炒新顽疾可以说总算基本解决了。本报记者 连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