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当今德国最杰出的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与歌剧大师多明高合作,进行了精彩的开幕演出,让全世界记住了这位德国乐坛骄子的名字。
蒂勒曼近年来不断地吸引世界各国媒体和乐迷的关注。1996年,传奇的指挥巨匠、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切利比达克与世长辞,美国指挥家詹姆斯·莱文接班。但德国人很快发现,慕尼黑爱乐在切利比达克17年心血调教下形成的那种油画般凝练精致、壮丽幽远的音响,在莱文的指挥棒下消解了,音色滑向粗糙平庸,乐团前路迷茫。
危难时刻,慕尼黑爱乐的拯救者出现了。他,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冉冉升起于德奥音乐星空的蒂勒曼。2004年,蒂勒曼临危受命,成为慕尼黑爱乐的新一届音乐总监。
事实证明,蒂勒曼与慕尼黑爱乐乐团堪称黄金组合。乐团在他的率领下迅速走出了莱文的低谷期,恢复了切利比达克时代的风采,并且逐步地显露出蒂勒曼自己特有的音乐风格。乐团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无不风靡,尤其是在巴登-巴登艺术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常规的交响音乐会,蒂勒曼还雄心勃勃地指挥慕尼黑爱乐每年演出一部歌剧,包括计划中的2013年演出瓦格纳的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岂止是慕尼黑人喜欢他,柏林的乐迷也崇拜他,他们惊喜地听到,柏林爱乐乐团在塞蒙·莱托手下消失殆尽的“卡拉扬音响”,在蒂勒曼的银棒中又奇迹般地重生了。
德国人把蒂勒曼誉为“小卡拉扬”。但蒂勒曼拒绝这样的标签,他说:“指挥家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看待自己。我们需要看到真实的自己。”
指挥风格既有卡拉扬的深邃华丽,又有富特温格勒的即兴灵动,人们将蒂勒曼视为德奥指挥艺术的最佳传承者,德奥音乐文化的象征。他是骄傲的,也是坦率的。生活中,蒂勒曼是个直截了当、不会掩饰自己的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衣冠楚楚者在他周围走动,对着手机大声嚷嚷,他毫不客气地斥责:“没有教养,没有文化。”在职业生涯中,蒂勒曼也会坦诚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却常常遭致误解,甚至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困扰着他。
由于指挥的曲目基本上是德奥作品,而且特别出彩,就有舆论诟病他,甚至说他有“大德意志”、“新纳粹”的思想倾向。蒂勒曼为此烦恼过、辩白过,但最后他想通了,坦然地回应:“如果有一个俄国指挥家指挥俄国作品,你不会说一个字。为什么人们却对德国指挥家指挥德国作品说三道四?”
自然,对于乐迷们来说,能欣赏到蒂勒曼指挥的美妙绝伦的德奥音乐,其他的都无所谓。他率慕尼黑爱乐乐团2007年深秋访问上海时,让申城乐迷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那是怎样的一个辉煌之夜呵!上海乐迷不仅记住了这位身高1.90米、高大健壮的德国人从左边进入舞台的别出心裁,记住了在观众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中,他兴奋地、孩子气般地蹦上指挥台加演返场曲的情景;更记住了他在指挥理查·施特劳斯的《死与升华》、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时,引领乐队发出的雄浑而透明、辉煌而精致的音响,记住了他让音乐传递出的那种深情悠长的呼吸、将每一个细节的魅力铺展到极致而带给人们的心灵感动和震撼!大家明白了,他为什么被誉为“小卡拉扬”;欧洲舆论界将其称为富特温格勒、卡拉扬之后最杰出的德奥指挥家,他确实当之无愧!蒂勒曼将在2011年之后转任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与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人们依然有理由相信,个性直率、艺术功力深厚的蒂勒曼,在新的岗位上会重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