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旧战场,经安徽灵璧千古唏嘘的虞姬墓,便到了以“拉魂腔”闻名的古城泗县了。鞋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的安徽制鞋总厂院内,古色古香,建筑与装潢无不体现出中国鞋文化的风采,就连会客室的烟灰缸也是一只只粉红玲珑的小鞋造型。进入展览厅,更是满目“足下”,从最原始的兽皮裹足到现代的摩登女鞋;从铁马金戈的武士胫甲到异族入侵的轻靴高履;从五代开始残害妇女千年的三寸金莲到娘子军脚下的草鞋,上下千年,纵贯古今。尊严与卑微,屈辱与奋争,无不在这儿相互纠葛,相互浸润,凝聚成一部中华民族沉甸甸的历史。
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步履那巨大的震颤。鞋的历史大约要上溯至远古年代吧。韩非子在《五蠹》篇中这样描述:“其时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那时候的鞋和衣实际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直至夏时,裤子和鞋才开始分开,出现了一种叫“舄”的最早的鞋子,底用木,木底涂蜡。诗经《小雅》中有所谓“赤芾金舄”之说,可见当时的鞋已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了。
中国的鞋历史从一开始就和战争连在一起。从商代武士所穿的胫甲到战国时靴子引进中原,鞋成为“马上得天下”的勇武象征。继而成为统治者区分贵贱高低的标志,成为达官贵人夸富斗奇的足下珍品。这从汉代的“履丝曳缟”,宋代的“绣线金履”,直至清代的“宫粉官靴”即可见一斑。不仅如此,中国的鞋文化又是和妇女受污辱的悲惨历史紧紧相连的。最早的传说要算战国时吴王迎娶西施了。当时是令西施着木屐在空心砖上姗姗而行,借以听那“咯咯”的清脆之音为乐。到了五代,妇女开始裹足,并且往后越裹越小,美其名曰“三寸金莲”,整整残害中国妇女一千多年。这在世界鞋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最值得回味的,大约是博物馆中陈列的草鞋了。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时代就有了编织的草鞋,当时称作“夏商屐”。此后无论中国的鞋怎么向时髦摩登发展,这草鞋却能够历尽沧桑,千年不绝,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后来的红军穿着它爬雪山过草地,走了二万五千里,接着是八年抗战,三年逐鹿中原,一举结束了鞋文化屈辱愚昧的历史。
鞋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可就五花八门了。式样越发奇形怪状,颜色更是五花八门。很难想象再发展下去,未来的鞋会是什么样子。
在中国鞋博物馆,令人在心灵震颤之余,更感到这儿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从中能折射出许多令人深思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