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牌子扎堆抱团
这次北京京剧院来沪的三场演出打出了“29少”的概念,29位青年演员几乎都在各类大赛中获过奖,其中不少是“青京赛”金奖得主。此次演出项目的制作人林恺表示,之所以以如此庞大的阵容“扎堆”“抱团”来沪,既有票房方面的考量,也是出于整体影响力、整体形象方面的考虑,希望能“更有力而风光地把招牌打出去”。平心而论,此次来沪的29位青年演员虽然其中不乏在观众中颇有人气者,但若“单打独斗”在演出市场上还难成气候。因而此次剧院和制作方不仅主打更有观众缘的传统老戏,以戏保人,每天的演出更是在演员和流派的数目上做足了“加法”,三天演出最多一天将集中“29少”中的21位,最少一天也有16位,但那一天的《白蛇传》将颇为罕见地排出7个流派的白素贞和2个流派的小青,以此来吸引观众。因而这一规模可观“主动出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出于一种无奈,毕竟这样规模的三场演出即便全满是否能保本也很难说。
演老戏难以“成全”
虽然此次“29少”连演三天传统大戏可说是为了“迎合”观众需求。不过客观地说,对于青年演员来讲,“传承”虽然要紧,但欲求自我发展,老戏却很难“成全”他们。“29少”之一、裘派创始人裘盛戎的嫡孙裘继戎就表示:“起码我不想做我爷爷的复制者。”“这个艺术只属于他一个人,别人学不了,学了也不过是复制。”而此次演出虽然包装相当新颖,但内容无非是经典老戏加各种流派,观众看戏时难免以“像”与“不像”来评判各位青年演员。而若以此标准来评论,现在年轻一代演员不仅无法与流派创始人那一代相提并论,即便与长他们一辈的演员相比,也存在“先天不足”。沪上京剧名丑孙正阳在总结“正字辈”成才率高的原因时曾归结为“看得多、学得多、演得多”。对于现在的青年演员来讲,这“三多”都难以做到。“29少”之一的张建峰坦言,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得少、演得少”,而且“前一批演员比如杜镇杰他们都见过不少老先生,到了我们这一代老先生少了。”而舞台实践少几乎是所有接受采访的青年演员共同的困惑。
求“颠覆”难被接纳
虽然有不少接受采访的青年演员承认目前阶段“传承”依然是首要的,但言谈之中,这些大都已“金奖加身”的青年演员也流露出希望做一些“属于自己的戏”的念头。
裘继戎强调说:“‘完全颠覆’,这是我想做的事。其实真正好的艺术,你只要‘瓤’对了、内核对了,就成功了。”“29少”之一、赵燕侠的传人吴昊颐也坦言:“我更喜欢新戏,角色有张力的那种,比如‘金子’这样的人物,演得过瘾。”
谭门第七代传人谭正岩的表述则婉转一些:“我想演为我量身定做的戏。”不过目前的演出市场对于新编戏的接纳程度并不高,青年演员担纲的新编戏就更难以“拢住”观众。吴昊颐表示:“有些人有创新意识,但是老观众会不买账,会不看好。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允许尝试。”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