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看似疯狂的点子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正在努力实现的梦想,今年春天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改变生活”的十大创意。
“种植”汉堡
如今,科学家正着手开发各种“人造肉”,有望在实验室里“种植”汉堡。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生理学家马克·波斯特率领的研究团队以动物细胞为基础,在实验室里培养出少量的肌肉组织。波斯特称,再过几个月,自己的实验室就可以培养出可食用的人造肉。
相比传统畜牧业,人造肉的生产更环保、高效。评估显示,生产人造肉消耗的能源是传统畜牧业的一半,能节约99%的土地。
但是,人造肉真正成为日常食品仍面临不少挑战。造价高昂是最主要的问题,如果用目前的方法生产一个汉堡所需的人造牛肉,成本在10万美元左右。此外,消费者是否接受新技术,也是人造肉走向市场的另一挑战。
“引水”防洪
高筑堤坝、紧闭城门是人类惯用的防洪手段。为防止海水侵袭,水城威尼斯斥资70多亿美元,在多个海水入口处建立水下防洪大门。
然而,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设计者担心,随着自然灾害频发且威力加大,高筑堤坝的防洪方式难以维系。关闭水下防洪大门确实能够阻止海水涌入威尼斯,但专家预言,如果这扇大门常闭不开,将对水城生态环境造成致命打击。
不少国际大都市尝试以一种全新思路治理水患,在城里建立多用途的建筑以吸收、接纳滚滚而来的洪水。这种对洪水“不拒反迎”的态度体现在建筑物的细节设计上,例如:将供电和供暖控制中心从建筑物的地下室搬到楼顶,或者从第二层开始设电梯。当雨季来临,这样的设计能够分流洪水,即便有多余的降水流入楼房地下室或第一层,也不至于造成水患。
还有一些城市修建大型建筑物,不仅分流,还能有效利用洪水。荷兰港口城市鹿特丹市内的下沉式运动场以防水材料建成,在雨季时充当储水设施。新加坡的新建公园经特殊设计可收集、过滤和净化雨水。纽约则鼓励企业和个人在屋顶种上绿植,这种“绿屋顶”能有效吸收并循环降水,用以灌溉草木。“穿上”设备
看病不是件轻松事儿,即便是定期常规体检,人们也要在医院里经历繁多的检查项目,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开销不低。能不能让体检变得像贴一张“创可贴”那么简单?
这正是生物电子学——一种将电子学原理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的新兴技术领域所努力的目标。
这一领域的领军者正着手开发各种小巧、便携、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的医用传感装置。人们能像穿衣服那样把设备“穿”在身上,随时测量心率、血压等关键数据,并实时传递给医生或与智能手机绑定。
一旦能随时掌握自己身体的关键数据,人们就能在健康问题上“占据先机”,防患于未然。
业界翘楚MC10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戴维·艾克大胆预言:生物电子技术能“改变世界”。目前,MC10已推出一批简单的传感器产品,单件售价在1美元到10美元之间,相当便宜。 袁原 张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