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规划可使一个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贵安新区充分依照用地适宜性、人口经济发展特征、自然文化资源特色,倡导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优化资源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空间上采取“组团+群落”的布局模式。
在发展上强调城镇与乡村文明的共生共荣,通过8个城市功能组团和4个自然景观和特色村寨群落的构建,形成“生态文明引领、核心板块支撑、快速交通连接、特色小镇彰显、美丽乡村辉映”的城市格局。
加强规划统筹,与贵阳市、安顺市共同推进贵安新区直管区和规划区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支撑全省、引领黔中的都市核心区。
坚持产城融合
贵安新区建设伊始,就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产业服务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同步建设,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同步打造。抢抓机遇,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依托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和三大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引领性项目,重点打造大数据、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服务业、休闲旅游等现代产业集群,特别将抓住大数据这个大产业、大红利、大机遇,抓紧推进富士康、微软等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实施“五朵云”工程。
统筹推进贵安生态新城、马场科技新城和花溪大学城开发建设、项目落地、服务配套和环境提升,推动新区全面提速发展。
坚持山地特色
贵安新区山峦叠嶂、秀丽多姿,与瑞士自然地理条件相近。充分借鉴瑞士城镇乡村与生态景观交融辉映的经验做法,坚持走组团式、点状式发展的山地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城市轻轻地放在大自然中,围着山转、跟着水走、显山露水,注重保留村庄特色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精心打造由山川、湖泊、绿廊与城镇完美组合的国际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建成诗意般栖居的“东方瑞士”。
同时,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和挖掘屯堡文化、明初文化村落、民族村寨和民俗民居,打造山水风光之城、文化多元之城、生态智慧之城。
坚持生态优先
贵安新区湿地、地表河流域、自然风景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4%、80%、24%。优越的生态环境是贵安新区最宝贵的资源和最靓丽的名片。
突出打造“五区为底、八廊联通、山城相嵌、景观通贯”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综合公园43个、专类公园6个、带状公园22条、绿化广场3处、湿地公园12个、山地公园8个、生态观光园3个,已启动月亮湖、北斗湖、七星湖和荷园4个公园建设,将开展红枫湖、松柏山水库等主要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黔中路等城市主干道绿廊建设。
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新城。
坚持以人为本
城镇化的主体是人,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坚持把人的城镇化作为价值追求,把有序推进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作为首要任务和突破口,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加快推进直管区农民市民化进程。2013年完成美丽乡村建设13个,2014年重点建设马场河、麻线河沿线两条精品示范带,开展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成2-3个精品美丽乡村。
把拆迁安置点建成风貌相对统一、民族特色鲜明、产业功能突出、配套服务完善“贵安小镇”。
坚持机制创新
大胆先行先试,当好全省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工程师”和“施工员”。
建立多元可持续资金保障机制,在争取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通过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通过税收改革、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和政策性金融服务、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盘活土地资源,垄断一级市场,统一净地出让,强化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走出一条集约节约用地、紧凑型发展之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与示范,争取纳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建设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中心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