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 一车装备过百件
昨天下午3时,黄浦区中山东一路半岛酒店对面的街边,静静地停靠着一辆冲锋车。车身全黑,点缀着白色的警察标志,车顶上的高清探头不停调整着角度。车后门打开,鱼贯而下7名身着战训服的警察和一位便衣民警。加上司机和副驾驶的车长,这10个人就构成了黄浦公安分局特种机动队的一个最小的战斗单元。
这辆车是黄浦分局特种机动队的2号车,车长韩正东年纪不算大,腰间挎着左轮,另一位佩枪民警是49岁的副队长凌浩,他之前当过特警队员,专业素质较好,所以也成为这支队伍中的“火力手”。
枪,只是这支机动队配备的一种装备。跨上冲锋车,一个金属框架的装备箱让记者眼前一亮:防暴盾牌、防暴头盔、防弹防刺服、长警棍、约束杆、金属探测仪、押解头套、路障、灭火毯……林林总总超过百件。车长韩正东还有一样独门装备——一顶可以实时传输4G视频的防暴头盔。“遇到暴力突发事件,队长肯定要深入现场,头盔上的探头可以将画面以最快速度传给指挥中心,与街面探头、车载探头一起,勾勒出事件现场全方位的图景,便于后方分析研判。”
巡 驻扎巡查闹市口
冲锋车是福特中型客车改造而成,座位也改成车厢两边各一条长椅。机动部队并不开着车满街跑,而是在一个地点驻扎后,围绕驻车点直径200米的区域开展巡逻盘查。韩正东说,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心脏,不仅是100多个党政机关的所在地,还有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豫园等上海地标,这些地方因人流密集,位置重要,是机动队的重点驻扎和巡查区域。
队员们在街面盘查来往行人和车辆时,不仅询问和查看身份证,其中几位手中还拿着金属探测仪。“对那些形迹可疑、眼神躲闪的路人,我们不仅要问清身份信息,还要检查他们是否随身携带危险物品。”
战 两种模式灵活变
“10人为一组,组成15个战斗分队,每个队伍都至少有干部、便衣刑警、交警、女警各一人。这种综合混编,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应变处置能力。”韩正东透露,与其他分局的机动部队不同,黄浦分局没有从派出所和特警中抽调队员,而是在机关民警和其他业务支队中挑选了一批5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民警,经过两周高强度的训练后,从中选拔出150名特种机动队员。“这样可以在原有的派出所巡警和特警武装巡逻之外,叠加一支额外的巡逻力量。”
记者发现,队员们在巡逻盘查时没有把所有的装备都带在身上。“我们有两种作战模式,可以随时灵活切换。”韩正东告诉记者,一种是日常巡逻模式,只携带单警装备如警棍、催泪瓦斯、手铐等;一旦遇到暴力案件,要立刻切换为应急处突模式,迅速装备防暴头盔、防弹防刺背心、约束杆、长警棍等,随时等待指挥中心指令。
事 现场震慑械斗者
虽然投入实战只有1个多月,但特种机动队的优势已经体现出来。今年4月中旬,豫园万商小商品市场门口,数十商户与居民因租赁纠纷发生冲突,转化成械斗。韩正东的2号车奉命紧急赶赴现场处置。
“我们5分钟赶到现场,发现虽然已经有民警在场,但势单力薄,闹事者还是闹得很厉害。”韩正东回忆,当他们手持防暴盾牌、长警棍等防暴装备一下车,大家马上停手了。“只用了一刻钟,我们就把所有涉事人员控制并带到派出所处理。那种优势兵力和装备的震慑力,非常显著。”
这还仅仅是一辆车的兵力。一旦事态升级,指挥中心还可以调集其他车辆协同作战。两车就是20人,5车就是50人,相比于以前大多两人一组的巡警力量,装备精良、机动集结,可以迅速形成最大优势。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