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鸣军
2006年6月就任瞿溪路小学校长
2014年4月就任中华路第三小学校长
4月18日,是孙鸣军受黄浦区教育局调任至中华路三小任校长的日子。为了接受记者采访,她特意重回瞿小校园。见到给他们上了一年“故事课”的孙校长,二年级的一群孩子高兴地围着她说长说短。“孙校长,我肯定会想出一个办法,让你不要去别的学校。”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认真地说。
被孩子们簇拥着的孙鸣军笑了。她爱用“小囡”来称呼她的孩子们,这些“小囡”,来自最普通的市井家庭,六七成是学前几乎“零基础”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瞿小八年,她带着她的团队,让“小囡”们在老师们的“赏识目光”中起步,在教育部的学业质量测评和本市“绿色评价”监测中取得不断进步。在孙鸣军心中,只要方法对了,每一个“零”都能插上翅膀飞翔。
教孩子
光有爱还不够
由于周边居民动迁等原因,从2003年起,瞿溪路小学的生源质量每况愈下,2006年6月孙鸣军上任时,学校随迁子女比例已经达到了65%。9月开学前,学校对1年级3个班级新生做了测试,100个常用汉字中,20%的学生仅认识20字以下,60%认识20-80个字,只有20%的孩子认识80字以上,这其中还有不少是在老家读过1年级再跟随父母来上海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生源,孙鸣军有些没有方向。是因为教师不努力?恰恰相反,孙鸣军被新同事们的付出所感动——很多孩子家长忙于生计,根本无暇管孩子,很多老师便每天留到六七点钟帮孩子补缺补差,盯完作业才回家,并变着花样给孩子准备点心。学生的衣服小了,老师带来自家孩子的衣服;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有的老师甚至在办公室准备了牙刷牙膏像妈妈一样管着学生。
“为什么我们的努力看不到成效?”老师们的疑惑激发了孙鸣军思考。2006年,市教委教研室在全市5个实验区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有效性实证研究》课题实践,瞿小成为10所试点学校之一,从目标、备课、上课、作业到评价等环节,在专家带领下,瞿小开始全方位课堂改革。
慢慢来
不多教一个字
问题很快显现出来,恰恰出在老师们太“用力”,好心办了“坏事”。学生学前基础差,老师们心急,恨不得多教一点,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一个字,老师一股脑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全部塞给孩子,不仅没有“速成”,还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题组要求老师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教,带着孩子慢慢来。
“专家提醒老师,不要认为孩子天生什么都会,写字、说话等习惯都要从头培养。”孙鸣军说,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点滴细节都要老师引导把控。孙鸣军坦言,放慢了脚步,老师们也一度忐忑。课题开展一段时间后,他们曾拿区里其他学校的试卷给孩子们做,结果全年级平均分比别人低十几分。老师们急了,专家逐题对试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孩子们没掌握的,一部分是超标的内容,另一部分是课标内基础知识尚未牢固。
在谨慎地探索中,三年后,“零起点”的孩子们交出了令人惊喜的答卷——2009年,全国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显示,瞿小这批从一年级开始接受试点教育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成绩均达到课程标准。有一个女孩,进校时只认识“一”和“到”两个字,上语文课着急得要哭,而到了三年级,她已经是班上的识字小能手。
圆桌会
推个性化教学
初到瞿小时,教学楼每晚到六七点才熄灭的灯光,让孙鸣军感动,但也引发她的思考,如何让课后的补习更有效?
全新的“圆桌会议”个别化教学与辅导开始了。孙鸣军要求各科老师,既然是圆桌,就要严格限制人数,把一小时的学习分成3个1/3,用于补缺、答疑和完成当天的书面练习,做到针对性更强。老师和学业上有困难的孩子围坐在一起,为他们答疑纠错;学有余力者可以到“330课堂”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发展特长。
学校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并向区内兄弟学校、社区、民非院校借力,开设了科技、艺术、兴趣、体育等八大领域近30门课程。奇迹在一个个外来娃的身上发生了——来自吉林的朝鲜族女孩吴美玲进校时是个不声不响的女孩,在参加校沪剧社、摄影社的过程中女孩锻炼了胆量。世博会期间,她作为区外事代表,参加了罗马尼亚馆日的接待。进入中学后,她多次在市区作文竞赛、英语口语比赛中获奖,并摘得上海市“礼仪小使者”金奖。河北男孩侯君悦在瞿小读书时成绩中上,但兴趣广泛。老师“劝”他,不用一定苛求自己成绩第一名,不如多发展兴趣特长。小侯如鱼得水,先后选修了三模、电子探雷等课程,并坚持每周五去兴业中学学习法语。升学时,小吴被兴业中学法语班录取,不久,担任了上海首届中法学生法语节的学生主持。
如今,虽然孙鸣军离开了瞿小,但一份由她起草的《让”零起点“插上创新的翅膀——小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实验方案》留在了瞿小的电脑里,她期待着看见更多“小吴”出现。
赏识墙
放大每个优点
“赏识、快乐、自信、成功”,孙鸣军很感激老校长顾伟芬为学校提出的这8字校训,也欣喜地看到,“赏识教育”给孩子心灵带来的润泽。
孙鸣军发现,一年年过去,随迁子女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比自己争气,孩子的一点小错误就可能找来严厉苛责。一些孩子即便成绩不错,但也时常感到自卑。一方面,她引导每个家庭创建“快乐家庭”,通过家长学校传授亲子沟通技巧,另一方面,每间教室门外都贴出了一面“赏识墙”——字迹工整的作业、一张经过努力终于及格的试卷、一幅笔触稚嫩但是很用心的美术作品……孙鸣军说,“赏识墙”既是为了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也希望让父母知道,只要孩子在自身基础上有进步,就值得夸奖。
回到瞿小,孙鸣军不忘去看看四年级男孩小春。由于小春智力有缺陷,一开始,孙鸣军有些担心,其他孩子是否会取笑小春。但是,一篇学生作文让孙鸣军感动,“我们都把小春当宝贝,他非常关心集体。一次他看到黑板脏了,但找不到黑板擦,他就用自己的袖子擦黑板。”“时时刻刻能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这才是教育的成功。”孙鸣军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同题问答】
Q:你最喜欢的“校园一角”是哪里?
A:教室门外的赏识墙。从这面墙上,我们能看到孩子进步的轨迹,也是帮助老师、家长了解孩子的一扇窗。
Q:影响你人生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A:电影《音乐之声》。我自己看了十几遍,又拉着女儿看了好几遍。在我心中,家庭教师玛利亚就是教师的典范——她宽容捣蛋的孩子,理解孩子内心的烦恼和忧愁,并且懂得用合适的方式,让孩子焕发天性,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Q:如果请您用一种颜色代表自己,你会选择哪种颜色?为什么?
A:蓝色。它是海洋的颜色,也是小溪的颜色。瞿溪路小学的每个孩子,都能像小溪一样,不停奔跑,积聚能量,奔向大江、大海。
Q:请您设计一款代表学校的吉祥物(动植物、卡通等)?
A:学校师生刚刚联手设计了我们的卡通形象,是一个戴着博士帽的孩子,就叫“小溪”。“小溪”寄托着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求智慧、有爱心、显活力、会礼仪”。
(最新一期《上海教育》杂志、本周日18时50分上海教育电视台节目将同步刊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