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获取资讯日益便捷。但“海量”不代表“有效”,往往是繁复庞杂无序,甚至鱼龙混杂、真伪难辨。与真相关联的各类信息,有一个逐步集聚、渐进呈现的过程。公共事件刚发生时,信息尚不对称,各方也未全部发声,此时如果仅凭只言片语,或是听信一面之词,就断言自己真相在手,势必得出片面的结论。
今天的舆论场中,理性客观的声音已逐步占据主流。但有些事件发生后,也有人不问真相如何,但逞一时口舌之快;有的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有意放大细节、回避重要事实;有的为了博人眼球,甚至移花接木,混淆时空概念。“标签代替了事实,情绪淹没了理性”。这种先入为主式的评判,导致了舆论“第一反应”失真失实。这些声音往往又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极易在人群中发酵、扩散、传染,形成“网络声讨”的热潮。
先问真假,再论是非,这是舆论作出反应的基本前提。此时为真,长远来看未必为真;一事为真,放在更大的背景来看未必为真。事件发生之后,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既从真实的角度,考虑渠道来源是否可靠,也从具体的角度,分析特定背景或特殊情况,还应从动态的角度,追踪事态可能出现的变化。(杨学博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