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2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权威声音
舆论“第一反应”当谨慎
杨学博
  从当年的“纸馅包子”事件到“村里一半都是支书娃”事件,再到最近的“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一个共同点就是,舆论都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逆转:先是义愤填膺,转而多方猜测,最后水落石出。这不禁让人想到:在沸沸扬扬的公共事件面前,舆论应有怎样的“第一反应”?

  今天,人们获取资讯日益便捷。但“海量”不代表“有效”,往往是繁复庞杂无序,甚至鱼龙混杂、真伪难辨。与真相关联的各类信息,有一个逐步集聚、渐进呈现的过程。公共事件刚发生时,信息尚不对称,各方也未全部发声,此时如果仅凭只言片语,或是听信一面之词,就断言自己真相在手,势必得出片面的结论。

  今天的舆论场中,理性客观的声音已逐步占据主流。但有些事件发生后,也有人不问真相如何,但逞一时口舌之快;有的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有意放大细节、回避重要事实;有的为了博人眼球,甚至移花接木,混淆时空概念。“标签代替了事实,情绪淹没了理性”。这种先入为主式的评判,导致了舆论“第一反应”失真失实。这些声音往往又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极易在人群中发酵、扩散、传染,形成“网络声讨”的热潮。

  先问真假,再论是非,这是舆论作出反应的基本前提。此时为真,长远来看未必为真;一事为真,放在更大的背景来看未必为真。事件发生之后,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既从真实的角度,考虑渠道来源是否可靠,也从具体的角度,分析特定背景或特殊情况,还应从动态的角度,追踪事态可能出现的变化。(杨学博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3版:上海两会·声音
   第A04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5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6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4版:教育/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处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广告
   第B14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家电专版
   第B22版:家电专版
   第B23版:家电专版
   第B24版:广告
要打假,不要打口水仗
记得住乡“愁”
脸盲症和匹诺曹
舆论“第一反应”当谨慎
夺命B超机
尊重生命,不必等到大灾大难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舆论“第一反应”当谨慎 2015-01-29 2 2015年01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