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感受到裁员的寒意,是在刚入职没多久。有一天,常驻香港的HR总监忽然空降上海。大家很意外,也格外战战兢兢。
还好,一整天似乎什么特别的事都没发生。她只是和我的顶头上司——上海的HR经理两人关在办公室里开会。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的HR经理没有出现。有其他部门的同事来悄悄打听,我还一脸懵懂。可没多久,就收到了邮件,一时难以置信——原来,总监昨天连夜把我们的顶头上司给裁了,而新上司明天就会来报到!
一阵心寒。想着,好残酷的公司啊!
后来慢慢习惯了。公司每年都会有一些裁员,不过每次都是“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就像这次摩托罗拉采用的方式。每年初做完了上一年度的员工绩效考评,裁员工作就悄悄展开了,到新一季的工资调整时,裁员名单也差不多尘埃落定——一些上年度业绩不佳的员工会被淘汰,还有一些因为公司业务重点的变化、组织架构重组而造成的人员调整。在经济环境不好的年份,比如2008年,成本缩减成为公司的首要任务,裁员也相应增加。
印象中,绝大多数裁员都会波澜不惊地顺利结束。虽然在HR这里,总是把裁员名单当做最高机密,严防死守直到最后一刻,可是坊间总会提前就流传出很多消息。而名单上的员工,也往往做好了心理准备,有些已经联系猎头积极寻找下家了。
对于业绩不佳的同事,由于公司有明确的考核制度,要拿出业绩数据,他们一般没什么可多说的,况且还有补偿金;而因为组织架构调整、成本缩减等情况被裁的,以资深员工为多。他们服务年限长,工资高,因此按照相关规定,都可以得到一笔很不错的补偿金,而且工作经验丰富,也是猎头追逐的对象,所以一般不会有很大反弹。
常常看到有同事,前脚拿着协议踏出会议室,后脚就跑到各个部门跟熟人打招呼、约散伙饭,有时在下班前还能收到他们言辞恳切的告别邮件……并无太多伤感或愤怒。
看得多了,对于裁员这件事,我也不再有很大的负面感觉。其实对于一些人而言,被裁员甚至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们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偿金,暂时逃离压力,去调整身心,为自己充充电,重新出发!
本版整理 施淑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