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摩托罗拉大裁员的消息弄得业内人士兔死狐悲。大家都担心,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自己背后的那棵大树。而其南京研发中心整体被裁导致员工纷纷抗议,没有一个人签署解雇协议的消息,更引起议论纷纷。财经媒体骤然兴奋起来,为了这个清淡苦夏里难得的猛料,争先恐后聚焦南京,驻扎摩托罗拉。
不过,很多新闻似乎做得有点无厘头——接受采访的员工们,或侧面上镜,或躲于树后,哭诉乃至控诉公司的不公对待。可听来听去,我也没弄明白公司究竟怎么不公对待了?概括来说,员工的主要意思就是两句话:“不理解,不接受。”一是对这个运营成本最低的研发中心被裁感到不理解,二是对整体关闭这件事本身无法接受。其实考虑到整体裁员带来的冲击力,南京中心的补偿待遇其实已优于国家法定标准。
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被裁的员工处于弱势,本应得到观众的同情,可我怎么就同情不起来呢?
抗议不被裁员的理由有千万条,他们偏偏挑选了最无力的两条。
首先,成本低从来都不是投资考虑的首要条件。否则,设厂时尽管去老少边穷地区,炒股票时尽管挑廉价的垃圾股好了;其次,企业连续两年亏损,凭什么要老板长期养着一群薪水不低却没有贡献的员工呢?与其死到临头“不接受”,不如当初多为公司设计几件赚钱的产品更有意义。
公司倒闭或因濒临倒闭而裁员,身为员工,恐怕没什么可以抗争的。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也只有在接受中理解了。
电视画面中最无厘头的,当属一名女员工哭着说,“公司竟安排华为等公司在大堂里设摊招聘,看着这些竞争对手的标志出现在我们的办公区域,听他们介绍自己的公司如何如何好,心里难过极了……”我可以理解她对自家企业的荣誉感。不过,此时此刻是否有些不合时宜——不管摩托罗拉的员工过去是否瞧得起人家,但事实已经证明,人家确实比摩托罗拉活得好。就是不知道人家是否真的宁愿一辈子留在摩托罗拉里哭,也不愿意去华为笑?
说来说去,我的一家之见,似乎有点太理性甚至于冷酷了。其实,我自己也是齿轮上的一枚螺丝钉,朝难保夕,说不定哪天也会遭遇解雇的厄运。我想说的只是:大厦将倾,必有先兆。摩托罗拉的江河日下,局外人尚且早已了然,更何况员工自己?为什么不能早作打算?有人说,在南京较难找到新工作。所以,希望摩托罗拉再过渡一段时间。可是,多久算够呢?温水中的青蛙,恐怕“过渡”再久,也跳不出热水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