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萍乡,你知道多少?关于武功山,你又听说多少?像许多人一样,来之前,我只晓得这里出煤,还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根本没想到它绵延1700多年的历史、十万亩壮美的高山草甸以及自古传承下来的萍乡好滋味,不成帮派,却辣到无敌。
凌驾万丈深渊的铁索桥,过去了;悬崖峭壁之上的木栈道,也过去了。云雾从村落间升腾而起,如影相随,又时隐时现,茂密松林却渐行渐远,最后只剩大片茅草和金色的野菊风中摇曳。
翻过又一个山头,地貌忽然转换,高山草甸绵延起伏,仿佛壮丽史诗。作为中华户外网上无名的驴友和执著的吃货,一直以来,我都想来一次江西萍乡,爬一次武功山,在星空下扎帐,夜风中燃起篝火炊煮烧烤。理由?因为这么一句话:“没到过武功山,不敢称自己玩户外。”
位于罗霄山脉北端,武功山有种未经世事的原生态,别看它现在不怎么出名,历史上曾和衡山、庐山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山。九年前,我错过了这里第一次的户外帐篷节,也错过了无数驴友们津津乐道的萍乡美食。九年后,我终于如愿。
辣椒的排场
在海拔一千九百多米的武功山顶扎下帐篷,与三国时代遗留下来的石观寂静为邻,夜色已深,漫天繁星,饥肠辘辘时,我问资深老驴海峰这一带可有什么美味推荐。他是户外帐篷节的创始人之一,对附近简直了如指掌,熟悉每一条山道,更熟知当地老乡。
“若说起吃的,萍乡可谓无辣不欢,山里人家炒菜,摆盘造型什么的,倒不特别讲究,最后必定得要撒上把辣椒。”
果然,山上的第一顿饭,我就见识了辣椒的排场。
开始,它隐匿在紫落苏和青豆角之间出现,星星点点的鲜红,让人胃口大开;然后,它伴随卤水豆腐和鸡汤再次登台,给我出其不意的惊喜;随后,它频频亮相,无论是炒茭白,还是炒鸡蛋,无论是炒腊肉,还是炒鸭块,就连我这种“怕不辣”的肠胃,都对老表们吃辣的本事深表佩服,红椒、青椒、黄椒为每一道山野小菜增添泼辣的色彩,平凡的食材,朴素的烹饪,却从出锅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毫不平庸的口感,咸辣鲜香,回味无穷。
海峰问我吃得惯不?我说:“麻烦再添一碗饭!”
野外好味道
因其少有人为开发造景的痕迹,层次清晰的地貌极其罕见,武功山在玩户外的圈子里相当有名,它已入选首批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单,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虽然山中落着细雨,阻挡不住特为一年一度武功山国际帐篷节而千里赶来的慕名者,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土的洋的,就因为海峰在中华户外网上一声招呼,甚至骑着山地越野车或者长途负重徒步就来了,风尘仆仆掩饰不住满眼兴奋,安营扎寨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犒劳一下自己。
在海峰的指点下,我们很快认识了不少山中唾手可得的野味。
野生黄秋葵,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非洲,嫩叶、芽和花都可食用,种子炒熟磨碎后可做咖啡的代用品,花、种子、根均可入药,荚果状如小灯笼,被萍乡人唤作“洋辣椒”(可见当地人有多么热爱辣椒!)非常盛行,是极其家常的一道蔬菜;它其实一点也不辣,肉质柔软,可炒食、凉拌、做汤,也可腌制成久藏的泡菜。
山涧溪水中多鱼,若是运气好,草鱼、鲢鱼捉上来,和花椒、辣椒、山葱,烧成萍乡著名的麻辣鱼块;假如渔获了一网小毛鱼,手指般细长,也满心欢喜,虽然刺多,但熬汤极其鲜美,油炸酥脆后,正好下酒。它们的出现,是水质纯净无污染的标志。
武功山正值好时节,漫山遍野金色茅草,像夕阳中起伏的云海。当地山民告诉我们,武功山有一道绝美野味,叫做冬茅鼠,它专靠吃山中的茅草根长大,肉质极其肥美,是山民们以前过冬打牙祭的荤食,只是现在越来越难有口福了。
享誉海外的一招鲜
武功山遍布各种植物,而萍乡人又擅长用蔬菜瓜果的根、茎、叶、花、果实,可以是柚子、桔子、辣椒、冬瓜、南瓜、萝卜、马铃薯、刀豆、藕、木瓜、地瓜、青菜梗、鹅明豆等中的任何一种,通过切、雕、织等工艺造型,再经过水浸、烫煮、保色、定形、糖腌、烘烤等共30多道工序,保持了原形、原色、原味,是可以吃的“花果剪纸”,上个世纪30年代就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过奖。
还有一样令萍乡人骄傲的,炒血鸭,它虽是乡野菜,却上过国宴的台面。
山间溪水中,捉一只刚长成一斤五六两的鸭仔,黄酒、茶油、鲜红辣椒准备好,也可以随手加点丝瓜、鲜茄或毛豆进去,架起柴火堆,油锅爆炒。传统做法是老人吃鸭肾,孩童吃鸭腿,男人一壶米酒,能吃上半天。
萍乡人坚信,这在外乡是绝对吃不到。嗯,肥而不腻,皮薄香鲜,连骨头都可以一块吃下,味道真正独特。于是中华户外老驴们不再念及多年网友情谊,一分钟光景,一盘鸭子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