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我接了一个毕业班,在与原任课教师交流情况时,知道了这个学生。他15岁,已留了三级,数学成绩极差,应用题不会分析,作业只肯完成计算题。该生父母“文革”中下放农村,返城后,在菜场旁边开了一家小面馆维持生计,终日操劳,也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我接班后,曾和他交谈,他的话让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酸楚,他淡淡地说:“老师,我笨,我学不会应用题。”没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竟会让他认为“笨”,准备放弃,这让我心情格外沉重。
课外,我帮他补习,也想通过家访与他父母沟通。家访那天,走进这家小面馆。可能是接近饭点,小面馆生意很好,孩子的父母在忙着下面条,端面条,价目表上不仅有各种面条的价格,还有很多配料的价格(食客根据自己需要任意选加配料)。但眼前的一幕让我怔住了:我的这个学生正坐在价目表下的桌前收钱,俨然像个小账房先生!顾客报“皮肚肉丝面,再加一份油渣”,“皮肚香肠面,加一份西红柿和一个鸡蛋”……他没有计算器,也不用纸笔,只是默默心算,然后报出应收的钱数,接钱找钱。——奇怪!计算各类不同情况、找钱,整个完整的数量运算过程,他运用自如,正确无误。目睹他的从容,我惊喜之余,对辅导他走出学习困境有了充分的信心:他能连续做这么多复杂的计算,怎么会学不好小学数学?!
我开始尝试用他熟悉的生活背景作题材,编成各类应用题,结合不同的“卖面条”场景。后来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他竟能自己把题目内容先转换成“卖面条”的场景,然后解答。终于有一天,孩子告诉我:“老师,原来应用题并不难啊!”
好多年过去了,我走进小面馆看到的那一幕历历在目。这件事给了我重要的启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也可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不同的生活背景、社会环境,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学生在小面馆里学到的数学就是“活的数学”,它比课堂所学的内容实际,容易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其实,所有学科的学习都可能有这样经验。每听到教师和家长谈学科学习,我都会想,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儿童都有可能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没有最好,适合才好。
十日谈
点亮一盏灯
老师想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善良,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