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即上海开埠第二年,西医就传入上海。那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医师雒魏林在上海县城大东门外租赁民房,设立诊所,是为最早上海西医诊所。此诊所后迁小南门外,再迁山东路麦家圈,日后定名为仁济医院。西医以其擅长接种牛痘、救治眼病、外科手术等优势,很快受到上海人欢迎。据统计,仅仁济、体仁、同仁三所教会医院,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每年在上海诊治病人已达十万人次。到清朝末年,上海已有仁济、时疫、同仁、广仁、广慈等十多家西医院。与西医院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西医私人诊所也很兴旺发达。据1909年出版的《上海指南》统计,那时上海已有西医私人诊所57家,每家诊所一般一名医生(只有一家有三名医生,为兄弟三人),开业医生总共59名。其中英国籍11名,美国籍16名,德国籍5名,法国籍2名,澳大利亚籍3名,日本籍18名,挪威籍、印度籍各1名,中国籍2名。这些诊所主要分布在两租界,少数几家在华界。其时私人医生收费颇昂,一般挂号一角,门诊大洋一圆,出诊二圆,另加舆金即乘轿子费一圆。这样的费用,普通穷人家庭是不敢问津的。那个时候,普通工人每月工资才8到10圆。1928年,上海开业西医生397人,1950年上升为1756人。
近代上海,西医人数通常不及中医人数,但是,西医就业门槛较中医为高,西医费用高,医生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他们或者本来就是外国医生,或有外国留学背景,或在国内受过比较好的医科学校教育,诸如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医学院等。民国时期,虽然也有穷人找西医治病的情况,但一般说来,西医私人诊所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富裕阶层。西医本来对医疗设备依赖性较大,好的诊所都会注重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以提高声望。民国时期,大部分著名的开业医师,同时兼任医院的医生,有的甚至在多家医院兼职。所以遇到设备很好的诊所,在诊所里遇到甲级一等医师,这在解放前后的上海,实属寻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