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医院以医术精湛、医生服务态度好著称。近日又传出一则新闻:这家医院坚持多年为周边老人提供每餐两荤一素一汤的平价“爱心助老餐”,家住愚园路的唐阿婆,每天上午11时等待“爱心助老餐”送上门。她说:“医院送来的红烧肉真好吃,毛豆子也新鲜。”唐阿婆经常念叨的华东医院,是静安寺街道的社区单位,也是街道为老助餐服务的“主力军”,每天为社区老人供应700多份午餐、晚餐。
华东医院本身的门诊、住院病人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还要做这样的“分外事”,岂不是自找麻烦吗?
可是,华东医院的领导不这样看。他们认为,为百姓看病是直接为群众服务,为附近老人解决吃饭问题,也是直接为群众服务。救命是服务,送饭也是服务。只要力所能及,都应去做。静安寺街道共有286户独居老人,经统计,17%独居老人面临“吃饭难”,居“急难愁问题”的首位。
静安寺街道无奈找到华东医院,院方却一口答应:“服务社区老人是好事,没人愿意接?我们来做!”医院认为,本单位身在静安寺街道,是社区的组成部分之一。为街道排忧解难是自己的职责之一。街道的急事,也是自己的分内事。走出去服务社会,是我们公立医院的职责,对我们的员工也是种责任感教育。党委书记、院长俞卓伟特别强调:“既然是好事,就要不厌其烦做好。”一项为老人供应饭菜事,成了“院长工程”。工作繁忙的俞卓伟,即使出差在外,也会打电话询问节日期间的助老餐准备情况。静安寺街道医院助老餐供应量不断提升,从最初的70份到如今的700多份。
好事不做则已,一做就是七年。为街道老人供应“爱心助老餐”,不赚一分钱,不图半点名,既要味道好,又要花色多,还要根据不同老人的口味作改进。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今天,华东医院此举实在可谓是清水出芙蓉,一枝独秀;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透亮。他们视救死扶伤为己任,同样视供应老人餐为己任。街道也回报医院,组织退休老人到医院当志愿者,经过简单培训后担任导医员,来自社会组织的心理医师为病患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医民鱼水情,医民一家人,医离不开民,民更离不开医。这里很少发生医患纠纷,华东医院办成了一家开在老百姓心中的医院。
现在,有不少公立医院名曰姓“公”,却是利字当头,公益性已淡化,“三长一短”成为通病,“以药养医”积习难改,过度检查、重复检查,病人不胜其烦,医院却乐此不疲。对照之下,华东医院心甘情愿地把“分外事”揽过来,当作分内事,是非常难得的。他们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只要力所能及,就当仁不让地把这副担子挑起来。这种利他主义的精神是值得大大发扬的。
华东医院送出的助老餐累计77.5万份的意义,决不止于为老人解决了吃饭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医改”,或者说是为今后深化医改打好扎实的基础。医改的目的,首要就是体现公益性。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改掉对百姓的老爷态度。医改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让百姓看病不再难,不再贵。我们并不是要求每家三甲医院都来送助老餐,但华东医院有了这点急百姓之所急的精神,处处想着百姓,处处方便群众,勿以善小而不为。可以预期的是,在今后的公立医院的医改中,这所医院一定也能敢为天下先,率先破除“以药养医”的痼疾,创造出惊人的业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