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快四年了,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过去对上海的印象都是从书里得到的。如今身在这座城市,每天都像在阅读上海。上海话是听得懂讲不出,但是我本人却特别喜欢上海话,以及与上海话相关的艺术类型,比如苏州评弹,比如滑稽戏,比如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比如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电影。一次和一个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她说你来上海适应吗?你喜欢上海的什么?我这个人是感性的人,当然是跟着感觉走,我不加思索地说,我喜欢水,上海的性格就是水的性格,所以我觉得挺适应的,我很喜欢上海话的味道。
我最早接触的一句上海话,是从书里知道的——“吃生活”,那时我还没有来到上海定居。2004年9月,我因为要组一篇稿子,就电话采访了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老师。他后来给我一本他的书《女儿的故事》,里面夹杂了不少上海话,其中就有“吃生活”。当时我还对上海话以及上海话语境一无所知,更无感觉。但是我结合上下文,大约明白就是管教不听话的小孩子的话。我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后来来到上海,认识了很多上海当地的朋友,我特意请教他们这句话的来历和含义,我用普通话发出这句话,上海朋友云里雾里不知道我说的哪句,后来才搞明白是这句话,因为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善意地笑我“戆嘘嘘”。其中一个朋友是从小在弄堂长大的,她给我讲解说:“上海普通人家以前的生活是很苦的,大人对生活苦涩的味道人生的无奈是有亲身体悟的,所以每当自己的孩子不努力学习不听话故意和大人作对时,会很着急很生气,就会跟小孩讲‘吃生活差不多’或‘拨侬点生活吃吃’,意思是‘打你一顿’,让小孩吃点苦头长点记性。另外也有亲近的朋友或恋人之间开玩笑说这句话的。”是呀,你看上海话里的这些特殊含义,正是我喜欢的,也许与我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我对文字对语言很着迷,觉得每个字都那么审美,那么寓意丰富,尤其是一些方言。
我来上海第一年赋闲在家,除了照顾孩子日常学习生活,我主要就是买了很多有关上海话和上海文化的书和磁带以及碟片,比如余红仙的评弹,沪剧老唱片,马尚龙的《上海女人》《上海男人》,还有“听听讲讲上海闲话”等等,有空还自己一个人骑上单车去上图听都市文化讲座。上海书展时我买了一本王小鹰的《长街行》,里面用了很多上海话,而且是写上海30年变迁的,我很喜欢,每天睡觉前看几页,是一种安静的享受。
也许与我融入上海的这种心态有关吧,我来上海后的生活是快乐的,充实的,我还把我来上海后的生活感受写成文章投稿,其中《我爱上海》发表在了上图讲座月刊上,另一篇《我来上海的理由》也发表在沪上某报。
前几天,我在来上海之前就认识的一个网友,热心地专门给我下载了贾樟柯拍摄的电影《海上传奇》中潘迪华、 张心漪的采访片段,说这才是真正地道的上海话的味道,好好欣赏吧。我这个朋友独自一人生活,喜欢看电影,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电影院,这次她特别兴奋地要邀请我一起看《海上传奇》,说这个电影要看好几遍,看一遍绝对不过瘾。
后来就赶上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走红,我也跟着开心了一场,还到上图讲座现场倾听了他的讲座,买了他的正版光盘回家和小孩一起看。也许别人感觉我是在“轧闹猛”,但我自己知道我是乐在其中。因为我之前风风火火地过了十几年奋斗和快速的生活,我现在特别想“过日子”,把曾经在书里读到的上海味道变成现实,享受曾经在书里读到的上海话在耳边围绕,享受曾经在书里读到的会过日子的上海人的生活。
十日谈
书的故事
理想生活的模式不能照搬,但书里传达的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却可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