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皮鞋穿了二十年,你信么?二十年前,我出访欧洲时,在挪威奥斯陆的一家鞋店里看中了一双皮鞋,黑色低帮的,式样不新不老,看上去挺结实,又大方。但这双鞋价格不菲,当年就值2000多元人民币。可能也是一见钟情,咬咬牙就把它买回来了。这鞋穿着合脚,舒服。我这个人有个坏习惯,平时懒得换鞋,穿着舒服就一直穿着它,天晴穿,下雨也穿。最初心疼钱,还经常搽点鞋油,后来就懒得搽了。奇怪的是,就这么一双皮鞋,穿了这么多年也不见坏。我琢磨着,这鞋首先是因为皮的质量好,耐磨,其次是采用的工艺好,鞋帮和鞋底的连接是用蜡线缝的,不像现在的皮鞋多半是胶合的,穿不了两年就脱帮了。一双穿了二十年的鞋,旧是旧了点,还舍不得丟掉,毕竟是二十年的伙伴。
前些时报载,4月4日浙江奉化居敬小区一幢五层居民房倒塌,造成人员受伤,20户住户无家可归。据查,这栋倒塌的楼房是1993年9月开工建造的,1994年7月竣工使用,至今二十年还不到。楼房不是纸糊的,不知什么原因这么快就倒了。当地政府正在组织各地的专家调查取证,不过初步的意见也是明确的——是建造的质量问题。这是一栋砖混结构的楼房,倒塌是因为“承重墙潮湿,风化所致”。
一栋楼房的寿命竟不及一双皮鞋,这个比较不是很有讽刺意味吗?!皮鞋作为消耗品,设计时本来不必留那么大的余地,可是制造者为了让使用者满意(也是为了自己的品牌声誉),精心选料,用心制作,使一双普通的皮鞋超出期望寿命。楼房是居民长久居住的,质量关乎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建筑都有“百年大计”的要求。一些建造商为了牟利,不惜偷工减料,造完卖掉就走人,早就把房屋的寿命丢到爪哇国里去了。不知什么时候起,粗制滥造成了中国产品的代名词,实在令人脸红。有人把质量问题归咎于市场竞争,这也没有什么道理。市场竞争应该是质量的竞争。“劣币驱逐良币”这恐怕与市场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决不是放任无束的自由经济。次品制造者得不到倾家荡产的惩处,犯罪成本低,他们就敢于铤而走险,而仿效者日众。
比这更可怕的在于对文化的侵蚀。假冒伪劣一旦变成熟视无睹,是一定会影响到社会的、精神层面的,中华民族敦厚、诚信的民风就会被改变。这才是比倒楼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