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患肛疾, 经多家“三甲”医院手术治疗,均不见除根。整日疼痛,半夜里实在挨不过,坐在床上等天亮,家人看着也难受。病因查不出,痛又挨不下去,只好再往一家家大医院跑,盼着能遇见转世的扁鹊、华佗。他的儿子孝顺,多次请假陪老爸四处求爹告娘地寻医。终于有家医院肯收他,却给不出明确的诊断,只是说做个手术探查。医生事先郑重关照:“整个过程要做全程录像。”这话说得明白,录像立案,以防以后产生医患纠纷。录就录吧,朋友和儿子无所谓。这本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手术,医院此举也出于无奈,防患于未然么。只是这做法并非良策, 因为既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费用,又增大了医院的工作量,有点两败俱伤。
两千多年前韩非子说:“人处疾则贵医”,疾病缠上了身就要找医生,此刻医生便金贵起来。古时医生地位不高,老韩家的后人韩愈就下过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天看来这论调绝对错,韩愈夫子打击怀揣医技的人,该骂。救死扶伤,医者是神圣的职业,曾几何时,是众人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如今,医患纠葛屡屡爆出,媒体上负面新闻纷至沓来,有的冲突还相当尖锐。前些天在电视新闻里看到,说是现在有了个叫“医调会”(医患矛盾调解委员会)的组织,还设有中介人。中介人来自于市民,既非医务工作者、也非政府人员,由民间断是非的“老娘舅”担当, 这一来,柏阿姨们更要忙煞。医学是门科学,在严肃精密的学术领域里,界定医务纠纷竟要靠中介人来插手调停,像做二手房的市场买卖,无可奈何矣!
医护人员不是神仙,即使扁鹊、华佗再世,也难免失误,病人与家属要理解。平头百姓看病不易,看病难,看病贵,谁进医院都出于万不得已, 都想遇到良医,医护人员要善待患者。白大褂一穿上身,你们就是天使,就是爱神,病人、家属眼巴巴地盼着你们妙手回春。曾听到过一位出院的病人发牢骚:我跟医生说,自己走路不稳。医生却答:“蛮好来,侬横着进来,竖着出去,还要哪能?”说得也没错,命能救回来已是大幸,但这句话却让人听了生气。“横、竖”两字太不吉利,犯了病家大忌。医病先医心,触霉头的话一经脱口,那么在病人眼里,医生的功、过抵消,白搭。
“医患”关系,医方在先,患方位于其后。病人求医生,要尊重医生。医生被求于病人,要以仁心体谅病人、仁术医治病人。医、患两者沟通融洽,便不会有矛盾。现实中,好医生还是很多的,医患关系良好的例子比比皆是。近日,就亲见位于闸北的某“三甲”中医医院一位医生行医片断。他只是名主治医生,平凡、普通,没有高职称,没有显赫的头衔,在病人群里却有口皆碑。病区走廊墙上的意见簿上,长文短句的留言大都是表扬他的。病人愈后出院,院方例行电话回访,听到的反馈也都是感谢他的。病人上手术台总有些怕,免不了啰嗦几句,他耐心地听着,然后回一句大实话:“侬放心好了,开刀是我的事”。“我的事”,三个字道出了一种强烈医疗责任感,他必须要努力去履行。“对病人好是应该的”,这句话常挂在他的嘴边。医院有位外来务工的木匠师傅,患肛瘘多年,没钱看病硬扛着。后来实在熬不下去找到他,接诊时一看:病人的阴囊都将要烂穿了。接下病情这样严重的患者,医生要担风险的。他深深地同情病人,自己的得失则置之脑后,毅然收下了患者,治好了其宿疾。
郎中行医,需秉承着“悬壶济世”的祖训。病人则应尊重医生,位置摆正了,医患关系两厢融融;两厢互防,甚至还要录像、录音地搞什么取证,看病弄得像私家侦探一样,还哪有心思放在治病救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