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公园重新开园首日,竟一下子涌入十多万人,闻之令人震惊。什么概念?上海老百姓最喜欢看的沪剧或滑稽戏到有2000个座位的逸夫舞台演出,如果免费请这些游客去观赏,要演50场。到有500个座位的社区文化中心演出,则要演200场,才能让这些爷叔阿姨都看上戏。而实际上,一台新戏一般也就敢演二三场,四五千戏迷买平均50元一张的戏票来捧场已经蛮好了。与进公园的市民群众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推行多年的“文化配送”,把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文化讲座、摄影图片书画展览等,送到社区和公共场所。去年配送的节目达2200场次,享受的群众达700万人次,这个数字也是相当可观。但面对公园里的这般大客流,恐怕也会“望洋兴叹”。
为把“公园族”还有跳广场舞的“大妈大叔族”更多地吸引到“配送”场地上来,今年已有200家社会文化主体举手参与“文化配送”,而且一改原来“配什么市民就看什么”的模式,现在配送平台上有“菜单”,观众“喜欢什么点什么”。在今年新增的配送项目中,有200多场演出,200多场讲座、60余场展览、50项特色策划项目等活动。
不过,根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再与“文化配送”服务平台网站上了解的节目相比较,也许很多“草根”族,还是会选择在公园或广场自娱自乐。公园、广场里的这群“草根”百姓,他们的文化方式,更喜欢的是跳跳交谊舞、练练太极拳、地上用水写写字、唱唱跑调的戏曲、打打牌、茄山河、解恹气。既有乐趣,又练身体。
所以我觉得,“文化配送”是否应该扩容,变成“文化生活健康全日送”,不仅送文艺节目展览讲座等,还要送有氧绿地、场馆,送各类生活健身辅导员等。这样,不光是文化机构要参与,绿化管理单位、社区街道、治安部门、体育社团也要参与。特别是有些做商业活动很积极的体育场、馆,是否能在空余时间把场地提供给老百姓,以满足他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