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房子说拆就拆
“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事实上,在恢复传统地方特色方面,东方葵园所做的开拓性工作,得到浦东新区和书院镇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只是目前国家农用地政策有严格规定,限制了老宅就地“落户”的可能。前天下午,一位老市民兼建筑业界的老总,也向本报记者反映,江西中路金陵东路口的183弄1-10号要拆掉了,他很着急,希望有人出来呼吁一下,留下这一大片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式里弄,并建议完全可以通过置换等方式,将此地开发成类似新天地等景点。但是,记者赶到“198街坊”现场发现,民工正在拆门面,卸窗子,一切似乎已无法挽回。出生浦东的这位执着的老总,看见记者仍不依不饶地阐述:这些房子,原来是一家人住,后来变成了几家人住,就疏于养护越来越破旧了。可如果这些老房子都拆了,这里还看得出是上海吗?都说要花大力气挖掘文化遗产,但对眼前真实的可以低成本投入的文化遗迹和城市符号,却不能加以保护和开发,是个误区。
希望留住上一代记忆
无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其实都希望留住我们上一代的记忆。昨天上午,在东方葵园游玩的原祝桥乡军民大队党支部负责人、现已70出头苏林娣回忆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浦东特别是南汇地区,都是茅草房、泥瓦房,后来变砖房变楼房。听说有恢复老房子供展览的想法,这位老浦东、老党员心里很高兴,希望让年轻人记住过去的困难岁月,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
浦东老宅是实物,还有记忆。马引国还收集了一幢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套完整的四合院,这是2014年初,他听龚路镇搞动迁的朋友说的,等他赶去,这套房子的门窗、砖瓦等,已经分别被人付了“定金”,最后马引国付了双倍的钱才拿到,最终以不菲的代价买下了这套占地33×32米的“宋宅”四合院。房子原来的主人是张阿六(原名张慧芳),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趁乱而起,成为一方霸主和江洋大盗,既作恶多端也曾抗日有功。据浦东文史学会载文介绍,1943年,张阿六所部的爆炸分队队员在戴笠派遣的爆破组长葛绍基的策划和指挥下,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于11月2日深夜,潜入日军占领的大场飞机场,炸毁敌机多架。翌年,先后爆破了日军的机场及停泊在黄浦江边的1艘汽油船……1989年12月,张阿六曾重返川沙探望故里,在1990年病逝于美国。此外,宋宅旁边的5开间2厢房也被马引国收购入库。
老房“落地”盼政策支持
龚路原在浦东是领风气之先的经济发达的重镇。上一个世纪初那里就有电灯了。恢复当年的部分老宅以及后来的一些浦东民居,实在是挖掘文化传承历史之举。听说本报记者曾经采访过泥城镇做木头模型的一位能工巧匠,东方葵园总经理马引国就想聘请他先把7幢浦东老宅的模型做出来,让人参观。不过,他最希望的还是通过展览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能够允许他以征用地的形式,让浦东老宅落地早日与上海市民见面。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