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申城制订“全面室内无烟”的地方法规,选择理解和遵守的受访者占比有多少?一部“全面室内无烟”的地方法规,促进吸烟者自觉在室内不吸烟,又会产生多少助推力?
目前,《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已进入修订程序,就其中的立法焦点问题,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进行了舆情调查,今天与“吸烟者”有关的调查结果发布,让我们从中来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立法让吸烟者自觉不吸烟
调查显示,64%的受访者从来不在公共场所的室内吸烟,18%的受访者如果室内无其他人就吸烟,有人就不吸烟,16%的受访者无论室内是否有其他人都会吸烟。
舆情调查分析认为,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吸烟者知晓室内吸烟会对其他人员产生二手烟的危害,所以回避了在室内吸烟或者在其他人员面前吸烟的情况。但仍有16%的人员不考虑是否有其他人员也会在室内吸烟,这可能与上海的相关控烟条例尚未明确100%室内无烟的原则有关,特别是在未禁烟的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少部分的吸烟者可能会选择不受限制,这就需要上海在立法上进一步深化,只有明确了室内无烟是法律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才能进一步降低在室内吸烟的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如果制订“全面室内无烟”的地方法规,高达94%的受访者选择理解和遵守,一部“全面室内无烟”的控烟法律,对于让吸烟者自觉在室内不吸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排队等候区可纳入禁烟范围
绝大多数的吸烟者都能意识到吸烟对妇女儿童会造成危害。舆情调查显示,如果户外的排队等候队伍中、人群集中区域,或者身边有妇女儿童时,94%的受访者选择不吸烟或不赞成吸烟;3%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吸烟,当别人提醒时会认识到不妥并停吸。
户外的排队等候区域,并不属于现行控烟条例规定的禁烟场所;但是只要排队时周围有妇女儿童,绝大多数受访者都会选择不吸烟,这表明吸烟者还是能够注意场合,对于二手烟的危害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也提示我们在修订地方法规时,可以将一些排队等候区域纳入到禁烟范围。”市卫计委巡视员李忠阳说。
取消“吸烟室”设室外吸烟点
控烟条例修订的另一个焦点问题是:在机场、铁路站是否设置吸烟室?就此,舆情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赞成在机场、铁路站取消吸烟室;4%的受访者会想办法到无人注意的角落吸烟;16%的受访者反对在机场、铁路站取消吸烟室的做法。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吸烟者面对室内“全面禁烟”,第一选择还是理解和遵守法律,但也不排除少部分人员反对或者逃避法律。为此,法规修订一方面要全面遵守“室内无烟”的基本要求,取消吸烟室;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防止少部分人群在禁烟场所内吸烟。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机场、铁路站设置室外吸烟点,引导吸烟者到室外去吸烟,进而提高法律的可执行性。”李忠阳说。
劝阻吸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如果无意中在法律禁止的地方吸烟,遇到他人劝阻,吸烟者会作何反应?就控烟而言,舆情调查结果也很有启发意义——77%的受访者认识到自己违法了,就立即改正;18%的受访者表示友善劝阻就配合,语气粗暴就不配合;2%的受访者认为别人劝阻会有失面子,等别人离开后自己会悄悄纠正;只有1%的受访者无论别人态度如何,自己就是拒不接受。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吸烟者一旦意识到自己违法了会愿意纠正,只有极少数人会选择拒绝接受别人的提示。这与现实情况大体一致,通常,禁烟场所只要有人提示,大多数人还是接受劝阻的。
另外,18%的受访者会视劝阻者的态度选择是否配合,这就提示劝阻吸烟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鉴于禁烟场所的控烟状况,主要依赖于场所自身,这个“18%”表明,要更好推动公共场所控吸,公共场所的所有者或经营者需要明确相应的管理人员,开展劝阻技巧和规范培训,以便有力推进“全面禁烟”。
至于1%“拒不听劝”的违法吸烟者,该怎么办?舆情分析给出两个结果:要么,不用等别人劝,自觉不违法吸烟;要么,等候法规修订罚则,该怎么罚就怎么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