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毫升的唾液,只要5分钟,就能提供近百项健康风险和体质特征基因检测服务,而这一切只需几百元。最近微信上一个基因检测的“软文”热度很高,这无非是一家公司的营销,但也又一次将基因检测的消费产品推在了大众眼前。
不过,好莱坞女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前几年进行了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基因检测并接受了预防性手术的事,大家津津乐道半天依旧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基因检测,大家依旧觉得基因神奇又神秘。
2006年人类23对染色体中的最后一对定序完成后,个人基因检测时代就已随之来临——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的成本也在下降,于是越来越多企业瞄准了基因的商业价值,开始在消费领域包装这项“业务”。除了健康报告之外,“基因影响孩子天赋”、“基因帮你减肥”等五花八门的业务开始“忽悠”消费者,检测费用从几百到上万都有,乱象丛生。
扫描DNA并将其与绘制完成的基因组特定疾病标记比对,的确能够在遗传病诊断、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和药物靶点基因检测上得到医疗上的应用,的确能在精准医疗方面发挥值得期待的效用。近来,我国精准医疗政策密集出台,投资者对这一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基因检测显得“红到发紫”。但是除了消费领域的乱象,另一些状况也不容忽视:2015年底全国性的肿瘤二代测序实验室质量评估报告结果显示,55%的实验室不合格,甚至22%的实验室居然得到0分。这说明目前我国基因检测数据质量堪忧,而如果数据是错误的,后续分析就没有价值了。
基因检测不是包治百病的什么“神秘偏方”,它或许是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的一个工具,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机会。基因检测要真正在各领域发挥效用,大数据环境、统计分析水平、行业标准和规范等都应与其同步发展。
在基因检测和血常规一样平常之前,大伙儿还是冷静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