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三世的前辈拿破仑一世当年在位时,一是大力扶持国内的天主教势力,二是对东方的传教事业特别关注,当然他的这种关注与支持更多的不是出于宗教热情,而是出于政治目的。这个科西嘉神人对他弟弟吕西安说过:“没有宗教,就没有政府。精明的征服者是从不同神甫吵架的,可以既迫使他们,又利用他们。”拿破仑一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皇帝加冕仪式请来了颤巍巍的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当可怜的老头拿着沉重的皇冠往拿破仑头上扣时,他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己给自己扣头上了,接着又拿起凤冠扣到了皇后约瑟芬头上。这两个动作不外两个意思:第一,这皇冠是我挣来的,不是你教皇给的,我只不过借你的手与面子用用而已。第二,这凤冠是我给皇后的,我有权给她,也就有权没收她。当然他也不是白借,他想尽些义务——天主教的海外保护权,他还是要争取的。
拿破仑一世短暂的光辉很快就结束了,但是法国的保教事业却蒸蒸日上。1838年,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六世取消了葡萄牙在中国的保教权,把北京教区的主教位置给了法国人。1846年,法国与中国签订《黄埔条约》,该条约争取到了外国传教士在五口的自由活动,还争取到了中国政府对天主教的驰禁。特别是后者,更多地体现了法国对于其保教权的努力与贡献。当然了,法国传教士认为这些远远不够,之前他们就对政府这样叫唤:“法国屡屡参与其他并不重要的外交事务,不惜花费巨款,派遣舰队和军队,如欲为我们取得在华传教的自由,岂非轻而易举?”“既然英国可以为了维护少数商人的利益,毫不迟疑地派遣军舰追偿几箱焚毁了的鸦片的损失,法国的传教士受到迫害、残杀,法国为什么不可以进行有效干涉呢?”
拿破仑三世既要继承前辈的重教传统,又要尊重法国内部天主教势力的宗教扩张情绪,更要体现他作为皇上的魄力。所以,马赖事件一出,法国天主教徒被激怒,他很不安。说句不客气的,假设马赖不是法国人而是别国人,只要他是天主教徒,法国就有保护他的义务。甚至中国籍的天主教徒,法国政府也有义务对他伸出保护之手。只要它的能力能达到,只要它需要,它就会兴兵操戈。因此,拿破仑三世指示:天主教受到了迫害,法国政府要为保护圣教而战,战争的时候与英国联合出兵!法国外长瓦尔斯基对驻华代办科尔西强调:“马赖先生之死给皇帝政府留下了难以忍受的印象……故我政府有义务要求光彩的补偿。”
此前,为了与沙皇俄国争夺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英法两国曾经在1854年到1856年间有过良好的合作,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现在,在对付中国方面,双方还是有共同语言的,于是,他们就联上手了,那么,美俄啥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