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火”,是19世纪70年代上海人民对“煤气灯”的一种俗称,在1874年民谣《竹枝词》中,华人曾以“火树银花不夜天,行人如比梦游仙”来赞美租界中“地火如林”的夜景。“地火”,在晚清的上海成为“十里洋场一景”。而与租界一步之遥的老城厢华界地区,则仍然点着油灯,直到4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电力进占上海照明市场,煤气也开始转向拓展民用灶具领域。20世纪初,通过煤气管道的“灶具”、“取暖炉”、“热水器”等进入租界的市民住宅公寓、花园洋房,成为高档家庭的“宠儿”。他们会自豪地对烧煤球炉的人说,“我们家里是烧gas(煤气的英文名)的”。“煤气灶”和“抽水马桶”成为当年“时尚民居”的必备设施。最早的“煤气灯”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曾取代了城市街道和家庭的照明。1865年12月18日夜晚,从南京路外滩向西至河南路试装了10盏煤气灯,它照明亮度强,使用清洁,受到了公众的欢迎。第二年英租界中心区,即在苏州河以南,黄浦江以西,共有175盏煤气灯齐放光明。不久,又在虹口地区发展了“煤气路灯”。而日本横滨于1872年9月才启用了第一盏煤气灯,比上海迟了6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