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利曾是欧洲国家的“专利”。如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着手改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欧洲陷入债务危机时,亚洲各国政府致力于提供惠及更多民众的社会福利。
出台新政
生病对于印度尼西亚穷人而言是种“奢侈”。穷人一旦患病,尤其需要住院治疗时,昂贵的医疗费用往往把人弄得倾家荡产。如今,这种情况有望改观。印尼议会去年10月通过法律,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为所有公民提供医疗保险。
现阶段印尼2.38亿人口中大约36.88%不在政府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内。印尼人民福利统筹部长阿贡·拉克索诺说,实施这项法律后,将不会有人因为贫穷而治不了病。
这项法律还要求政府到2015年7月把养老金、丧葬费和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公民。
近年,印尼不断出台提高社会福利的政策。2005年,3640万穷人获得政府医疗补助,2008年实施Jamkesnas项目后,获得政府医疗补助的穷人增加到7600万。政府今年为该项目拨款约7.1亿美元。
不仅在印尼,在其他亚洲国家,提高社会福利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在菲律宾,85%人口加入政府医疗保险项目“菲律宾健康”(Phil―Health),2010年这一比例是62%。
印度推行医保的进度不算惊人,但仍覆盖大约1.1亿人。
泰国2001年就实现全民享受医保,2011年5月又推出服务于地下经济从业者的养老金项目。
新加坡为超过80%人口提供公共住房。
印度2005年起实施“国家农村就业保障计划”:政府承诺在每一财政年度内,为18周岁以上、自愿做无需特殊技能体力劳动的农村家庭成员,提供不少于100天的有薪就业保障,每日工资标准不低于60卢比(1美元约合55印度卢比),按周支付工资。这项计划所需资金90%来自印度中央政府,剩余部分由地方政府负担。2008年,该计划在印度全部640个农村地区实施,实现全覆盖。
理念改变
亚洲发展社会福利之路与欧洲不同。政治学教授伊恩·霍利迪指出,亚洲长期以来发展社会福利的目的是“促进生产”,社会政策从属于经济增长目标,与欧洲正相反。
不少亚洲执政者崇尚勤俭、吃苦,长期注重发展经济和社会财富积累,忽视发展社会福利。
亚洲国家和地区过去的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向产能高的行业倾斜,享受较高福利待遇的往往是高产能行业的员工,而不是那些实际最需要“照顾”的人群。而对于那些获得较高福利的“幸运者”,福利也不是他们理所应当享受的权益,更像是国家的人力资源投资。
旧有的福利模式旨在为国家积累财富,维持劳动积极性。因此,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金等社会福利过去往往由国有企业提供,而不是由政府提供。
经济观察家说,不少亚洲经济体的社会福利正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正在成为公民应得权益。随着福利制度完善,福利将按需提供,成为政府职责一部分。
观察家认为,如果过去把经济成就瞩目的亚洲国家或地区比作“龙”或“虎”,如今这些经济体更像“袋鼠”,带着百姓一同发展。随着亚洲社会福利政策覆盖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亚洲领取养老金和享受医保的人数将居世界首位。
欧洲国家曾以“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为傲,然而这种制度形成沉重财政负担,在欧洲债务危机中受到抨击。亚洲可以吸取西方的教训,少走弯路,以免落入希腊等欧洲国家如今的窘况。
仍待完善
以发达国家标准衡量,亚洲福利水平仍偏低。例如,亚洲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公共支出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成员多为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这一比例为7%。
亚洲社会福利覆盖面虽然扩大,但人均福利微薄。例如,韩国基本养老金计划覆盖70%的老年人,但数额仅为平均工资的5%。印尼Jamkesnas项目旨在帮助最贫穷的30%人口,然而均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数额不到10美元。80%的穷人不知道自己能获得什么帮助。
不少亚洲国家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发展不均衡,制订福利项目适用标准比欧洲国家难得多。
一些福利项目难以落实。阿古斯·库尔尼亚万现年2岁,患头小畸形症,颅脑发育不全。如果妈妈带他去离家60公里的万隆治病,就可以获得Jamkesnas项目资助,但妈妈说他们支付不起路费。
一些福利项目目标宏大,愿景美好,却没有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财政支持。印尼去年通过为全民提供医保的法律,但如何实施尚存疑问。世界银行专家米切尔·威纳算了一笔账,若要将现阶段公务员和900万名有固定收入就业者享受的医疗保险扩展到全民,所需支出相当于现阶段国民收入的18%。
一些福利政策的实施结果违背初衷。例如,获得Jamkesnas项目资助的印尼人中,有一半不属于最穷的30%人口。印尼正在世界银行帮助下,按照一些难以造假的指标重新制定扶助对象名单,如能否喝到洁净井水,是否与别人共用没有下水道的茅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