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云 实习生 范文菁 文
今年76岁的王金根,20岁学木雕,35岁改行创作石雕,独创海派石雕技艺,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还入藏人民大会堂,有过一把石壶换回一幢房子的传奇故事。从岳父手中学到木雕手艺打基础的他,如今已有包括一双儿女在内的三代石雕传人。在他们的手中,壶中藏天下,顽石亦有魂。
在浦东新区书院镇新东村的一幢农家小屋前,有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这是新区有关部门专门为屋主——上海市首批非遗项目“海派石雕”传承人王金根老人修建的。小屋里,住着王老一家子,还有一间工作室和一间作品陈列室。
师从岳父
学木雕打基础
笑声爽朗,身板笔挺,风度不凡,这是艺术老人王金根给人的第一印象。虽然他在业界声名显赫,少年时代的道路却并不平坦。1953年,读中学的王金根因家贫辍学,又因为家庭的富农成分,既无法在乡村小学教书,也不能参军,只能回家务农。
20岁那年,王金根来到镇上一家木器厂学木雕,启蒙恩师王连生后来成为他的岳父。
35岁那年,王金根用朋友赠送的一块石料,凭记忆仿制了一方石砚,两相对比,竟比原物更精美,被朋友拿去卖出2500元的高价,几乎相当于王金根一年的工资。王金根惊呆了,朋友告诉他:“你卖的不是石砚,而是艺术品。”这之后,王金根专攻石雕,独创出具有南汇海洋特色的海派石雕艺术。
出国展览
遇收藏家跟踪
书院镇的不少老百姓都知道王金根“一把石壶换回一幢房”的佳话。
1994年,王金根赴京参展。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乔石被他现场雕刻的精湛技艺打动,嘱咐工作人员把王金根的材料上报文化部,组织他出国展览。
当年冬天,王金根第一次踏足美国。赴美几天后,王金根觉察被老外跟踪,吓了一跳,询问方知,原来这位美国人对他雕刻的一把极具江南风情的六角形竹篾石壶情有独钟,已整整跟了王老三天,盼着收藏作品。本不欲出售的王金根被诚意打动,爽快答应了对方提出的5000美元价格。回国后,王金根为激励自己,用这笔钱在家乡买下一幢房子成立工作室。
一双儿女
承父业有成就
与王老同住乡间的,除了老伴、儿女和徒弟,还有几个特殊房客:一只乌龟、一对对虾、一只癞蛤蟆……王老的创作充满自然野趣,海滨乡间、一草一木,皆能入画。不过,他的构思从不拍照或绘图写生,只看活物,所以,为雕一只松鼠,他会饲养两月,每天观察,还常去海边观察虾蟹,甚至知道螃蟹先伸哪条腿。
顽石坚硬,雕刻颇费力气,入藏人民大会堂的作品《龙宫玉壶》耗费王老18个月光阴,耗时最短的作品也要几天。年事渐高,王老多刻小件,让他欣慰的是,自己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一双儿女王积光、王积英继承衣钵,亦成大器,分别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委员和中国民间雕刻协会雕刻艺术一级大师。如今,儿子开了一家木雕厂,专事红木雕刻;女儿则与王老一起在工作室磨练刀下春秋。
王老钻研石雕,首要讲究艺德,尽管许多人建议他调高作品售价,他仍坚持在新场镇、书院镇两处陈列室里摆放最低仅150元的迷你石壶,并对老人和学生打九折,让喜爱石雕的普通人也能亲近艺术。也因此,他收徒弟首先要考人品——在门后置一扫帚,让投考者推门而入,见扫帚倒地,跨过而不俯身拾起者,直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