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旬的社区志愿者张培,就这样通过留言条与独居的邻居朱爱娟保持联系,在她需要时给她及时的帮助和照顾。为此,张培特意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莲花”。去年8月底至今,两人写下的留言已逾400条,从家长里短聊到生活感悟,有来有往,既温暖又有爱。
志愿者上门“有点烦”
因朱爱娟两个孩子都已定居海外,社区有关部门考虑到老人一人生活难免会有困难,便安排几名志愿者每天上门或打电话问候,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时间久了,几乎每天都会响起的敲门和电话铃声,让生性好静的老人觉得“有点烦”。“有时我正在休息,志愿者上门或打来电话,我不得不起身应对。进门看一眼问句话就走,我却睡意全无。”朱爱娟喜欢搞文学创作,才思泉涌时却一再被“问候”打断,很是胸闷。于是,老人婉转地向居委干部章建新提出:能不能换个方式?
如何让志愿者的问候不至于变成老人的“负担”?章建新认为应为老人提供更个性化的关爱方式。于是,章建新找到和老人同住一楼层的志愿者张培。张培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特意让儿子给自己设计了一份表格,请老人每天7时30分左右在表上签到,8时左右张培签名并确认老人平安与否。为保护隐私,她们的留言条上,朱爱娟化名“受助人”,张培化名“莲花”。
“签到簿”变留言簿
一开始,朱爱娟和“莲花”只在日程表上签名报到,可时间久了,退休前曾是机关干部的“莲花”,觉得每天这样交流太“冷冰冰”了。“当志愿者前,我和老人有过接触,知道她是个既有文化又有修养的老人,所以就想在日程表上增加一些互动内容。”于是,“莲花”时不时地在日程表上留下问候和祝福,比如“平安吉祥”啦、“祈安康”啦,等等,看看老人的反应。果然,老人也热情地回应送上祝福。渐渐地,两人在纸条上越来越热络了。
时间久了,她们还能看出彼此留言中特殊的“暗号”:如果老人写的“尚可”,说明她心情不畅或身体有恙。“莲花”就会上门看望,或是陪她聊天,或是送医看病。这样的方式,既完成了每天关心老人的“任务”,又不至于打扰老人的日常生活。
交情深了,“莲花”还能从老人的留言上读出老人的心思。春节前,老人在日程表上写了句“天下母亲都一样”。“莲花”很快就读懂了老人的心———老人是惦记着远在美国的儿子回来过年呢。于是,“莲花”在后面跟上一句“盼儿归”。这三个字让朱爱娟颇有共鸣。
从受助人到志愿者
半年了,日子平平淡淡过去,张培说:“这半年来没发生过什么大事,最多也就是有次老人留言‘你有空过来一次’,其实是帮她看看血压机是不是坏了。”细腻妥帖的关爱悄悄滋润着两人的生活,这对特殊的“笔友”之间产生了一份依赖和牵挂。有时朱爱娟没看到“莲花”的留言,不放心,会跑到对门看看。去年重阳节,留言条上是空白的,居委干部急得到处找她们。原来,朱爱娟一早去原来的单位参加敬老活动,完了拎着一包食品直接到“莲花”家串门聊天了。
于是邻里间的守望相助、人情温暖在两人之间相互传递。前段时间朱爱娟发现“莲花”情绪低落,一问,方知“莲花”的父亲摔了一跤住院了,还一度有生命危险。老人想去医院看望,被“莲花”婉言谢绝。第二天,老人特地买了一袋水果请“莲花”带给她的父亲并代为问候。朱爱娟说:“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我年纪大了帮不了什么,但是精神上的支撑也是举手可行的善事。”现在留言条上的“受助人”已改名为“志愿者一”,“莲花”成了“志愿者二”。张培说,她打算把白纸留言条改成“更温暖”的粉红色。
本报记者袁玮通讯员万彦